大口二期文化的去向,当发展为朱开沟、张家塔、陈家梁、张家梁等遗址所见商、周时期以“花边鬲”和三足瓮为特征的遗存[122];同类遗存还见于陕西绥德薛家渠[123]、清涧李家
崖[124]和山西柳林高
红[125]诸遗址。
(二)朱开沟文化遗存
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的调查中,于准格尔旗沙峁圪旦和清水河县白泥窑子等遗址,采集到这类文化遗物[126],限于当时的认识,未能将这类遗存辨别出来。70年代后期,发掘了朱开沟遗址,并在其他遗址内见有此类遗存单独分布,遂引起注意。80年代初,发掘白泥窑子遗址时,见这类遗存有其自身遗迹单元,便以最初见到这类遗存的遗址,提出“沙峁圪旦型遗存”一名[127]。本文所指朱开沟文化,是以近年有研究者就朱开沟遗址陶器分类,将以棱纹鬲、绳纹三足瓮、盆形甗、侈沿盆、带钮罐为特征的朱开沟丙组器群命名的朱开沟文化[128],以区别于内容庞杂的包括朱开沟遗址各组器群在内的“朱开沟文化”[129]。
朱开沟文化的分布地域,北起阴山南北,南至窟野河水系,西至鄂尔多斯腹地,东至洋河流
域[130]。影响所及,北至贝加尔湖至鄂嫩河一带,南及渭河流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辽河流
域[131],地域十分辽阔。
朱开沟文化的层位及年代,在朱开沟遗址是F2037、F5002、W2004、W4001、QH79、
H1055、M1064、M2006等单位,都当朱开沟遗址第三段以后[132],应晚于该遗址的大口二期文化,早于或相当于二里岗期(上层);在白泥窑子遗址是BAF3、BAH4、BDH12等单[133],均晚于该遗址的永兴店文化;在杨厂沟遗址是F1~F3和H1[134],按岱海周围的文化序列[135],晚于当地的老虎山文化;在李大人庄是以H2为代表的遗存,晚于该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136],在寨子塔和二里半的二道梁区为其第Ⅵ、Ⅶ期遗存[137];在南壕为其晚期遗存[138]。综观这些遗址内朱开沟文化的年代,约当夏至早商时期。
朱开沟文化的居住址,也选择在河沟、湖泊附近的台地上。房子既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之分,也有连间或单间之别。朱开沟F2004为单间,方形半地穴式建筑;F5002为单间,方形地面建筑。居住面抹泥或垫土,灶址或为浅坑或为就地炊爨。白泥窑BAF3为横吕字形双间,半地穴式,内室有地面灶,地面泥抹,外室有斜坡门道,内外室之间有甬道相通。房子附近的窖穴多为圆形筒状,也有方形筒状或椭圆形筒状。
墓葬见于朱开沟遗址,M2006为竖穴土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随葬的蚌壳串珠置于头部和右臂处,带钮罐置于足部下方;M1064随葬砂质薄胎棱纹陶鬲。居住址内并见以棱纹鬲、敞口盆、盆形甗、带钮罐、盆形、三足瓮等实用陶器作葬具的瓮棺葬,以埋葬幼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