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今天的维吾尔族文化中仍然包含有一定比例的游牧文化成分。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善于经营商业,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尽管这种经商传统与后来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早在西亚文化传入西域之前,回鹘民族就善于经商,而当时的回鹘民族仍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活跃在欧亚
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今天维吾尔族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中,都仍然保存了很大比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3.由于历史上西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起源都很早,其中,农业文明主要是指绿洲地区的早期土著农耕民族的文明,而游牧文明则主要指公元前几个世纪以来的所谓被泛称为“塞种”的游牧民族的文明。这两种文明在早期历史上的交流,所产生的文明即是一种半农半牧类型的文明。
我国著名学者吴泽也说:“游牧文化经过与绿洲、山地的农业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后,出现了文明社会。这种特殊类型的文明可称为半游牧半农业文明。它与农业文明不大相同,与真正的游牧文明也有区别。真正的游牧文明即骑马游牧国家的出现,也是一种文明类型,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大”[17]
(P119)。吴泽先生的论述虽然并不一定就指我国历史上的“西域文明”,而且关于“真正的游牧文明”的概念,我们也与此文的观点有异。但是,关于“特殊类型的文明”的观点,却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西域文化或文明。
注 释:
[1] 《唐会要·大羊同条》卷99。
[2] 《隋书》卷83,中华书局,1973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10期。
[4] 《宋会要辑稿·蕃夷五》。
[5] 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刘立千:《从〈格萨尔史诗〉看古代青藏高原上的部落社会》,《格萨尔学集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
[7] 何峰:《从〈格萨尔王传〉看古代藏族的游牧部落》,《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8]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考古与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童恩正:《南方文明》,重庆出版社,1998年。
[9]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林干:《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 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
[11]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 《汉书·西域传》卷96。
[1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静县察吾乎沟三号墓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0年第1期
[15] 《柯尔克孜族社会历史调查》,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辑组,《南疆农村社会》,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17]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一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