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目前在长城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马具如马衔、马镳来看,均表现为来自北方的文化因素,到了春秋时期,中国长城以北的北方地区马具仍接近南西伯利亚马具的风格。中国北方地区的“北方青铜器文化”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化”与流行于欧亚草原上的同类器物在风格和工艺上是一致的。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以及有南俄草原特色的动物纹饰主题早已出现在中国的北方青铜器文化中,因此,草原游牧的技术与观念很可能在此时公元前六世纪或略晚影响中国北方地区游牧的产生。
注 释:
[1] 卢勋:《关于私有制形成的若干问题探讨》,载于《民族学研究》,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3] 《马克思恩格斯选辑》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6页。
[4] 杨向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学习笔记》,《文史哲》1957年第2期。
[5] 江涛:《关于“头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文史哲》1957年第11期。
[6] 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46页。
[7] 杨扬:《关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8]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第302~307页。
[9] 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 罗琨:《从我国早期畜牧民的产生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
[11]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12]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2期。
[13] 崔璇、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的原始城堡及相关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4] 《考古》1984年第2期,第99~104页。
[15]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业化游牧业的起源》,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二分,1994年6月版,第384页。
[16]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文物工作组,《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1
期。
[17] 吉发习、马耀圻:《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979年第4期。
[18]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19] L.L.卡瓦利·斯福扎等:《人类大迁徙》,乐俊河译,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63~208页。
[20]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564页。
[21] 易华:《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