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又名九曲岩、清巅台,位于滇西的宾川、洱源、鹤庆、永胜四县交界处,距宾川县城25公里。因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山以巍峨奇秀著称,山势雄伟,气势磅礴,左靠金沙江,右临洱海,与苍山
遥遥相望,方圆达二百余公里。山上景色优美,千岩竞秀,奇峰数起,百涧争鸣,瀑布穿云,古树参天,珍禽异兽,举世罕见。据清末《鸡足山指掌图》统计:“山四十有七,峰十有三,岩壁三十有四,洞四十有五,溪泉一百有余。至于岗岭壑涧,林谷峡石……不可胜数。”因此康熙《鸡足山志·序》说:“鸡山奇秀天下,与峨嵋、九华、天台、雁宕为伯仲。”
鸡足山很早就是滇西的佛教圣地,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饮光迦叶僧来到云南传教,住在鸡足山,建寺修庙。玄藏《大唐西域记》也说:“迦叶秉佛旨住持正法,结集至尽二十年,将入定灭,乃往鸡足山。”从此僧尼云集。山上的佛教庙宇,肇始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到清康熙时已有大寺8,小寺34,庵院65,静室一百七十余座,寺僧五千余的鼎盛局面。历代以来,鸡足山高僧辈出,名流贤士多留连忘返于此。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并应丽江木氏土司之邀,撰写了《鸡足山志》八卷。
鸡足山佛寺的中心是祝圣寺,该寺位于鸡足山腹,是清末禅宗大师虚云和尚“三年募积金万两,十载施工起宏图”,于钵孟庵的旧址上创建的,光绪皇帝赐名“护国祝圣禅寺”。全寺除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僧室等主体建筑外,尚有会客、进食、讲经三厅与钟、鼓、藏经、藏珍四楼,占地百余亩,规模宏大,好像一座小小城池。寺门前有一堵高大的照壁,上书“宏开路觉”四个颜体大字,两道侧门上分别写有“退后一步想”,“独有几回来”十字,饱含人生哲理。大雄宝殿内供奉三世如来像,两旁塑五百罗汉。藏经楼内珍藏明万历年间钦赐的续大藏经41函、旧刻藏经637函,清光绪年间钦赐的三藏大乘真经及本寺高僧募化的各种经卷。藏珍楼内珍藏着光绪御赐的鸾舆、紫衣钵具、玉龙杯等及碧玉观音、缅玉卧佛和一批珍贵的古字画。可惜,这批珍宝在“文革”期间连同寺庙被毁,今修复的祝圣寺也难恢复旧观了。
从祝圣寺西北行约3里,有石钟寺遗址。石钟寺是鸡足山上最古的建筑之一,首创自唐,历代都有修缮。寺内原有一尊卧佛,传说是一西藏活佛“入定”于此,因此常有无数藏民来朝拜睡佛。从石钟寺遗址再向西北行,经点头峰、迦叶羊,过可恶溪、接引桥,就到了华首门。传说华首门是迦叶僧入定之所,当迦叶为佛祖召唤归去时,他的小徒弟也想随往成仙,但华首门已经关了,小徒弟只好坐在门前痛哭,泪水汇聚成泉,即今“眼药泉”。
从华首门再往上,就到了鸡足山的主峰天柱峰。天柱峰又名四观峰,海拔3240米。峰顶有座光明宝塔,据说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明嘉庆时,李元阳依塔建普光殿,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黔国公沐天波移昆明太和宫“金殿”于此,更名金顶寺。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又在峰顶建了楞严塔。该塔高42米,共13级,为方形密檐式砖塔,上装两千多斤重的葫芦宝顶,直刺云霄。游人登临,真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之感。
鸡足山峰顶的自然风光,被徐霞客概括为“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观。东可观日出,西可观洱海,北可观丽江玉龙雪山,南可观彩云,真是鸡山一顶“而萃天下之观”。除“四观”外,鸡足山上尚有“天主佛光”、“万壑松涛”、“玄岩夕照”、“飞瀑穿云”、“塔院秋月”、“华首晴雷”、“洱海迥岚”、“苍山积雪”八景和华首门“奇”、玉龙瀑“清”、传衣寺古松“老”、华严洞“奥”四友,正如洪希《登鸡足山顶》所说:“鸡山一柱独擎天,九折摩云到绝巅。十九峰头低却雪,一杯洱水看鸥眠。”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