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湖原名“菜海子”,因湖东北有九个出水泉眼,又名“九龙池”,原是与滇池相连的一个美丽湖湾,为圆通、五华等苍翠的山峰所环抱。元时,因赛典赤、张立道等多次开挖海口,使滇池水位大降,翠湖逐渐与滇池分开,但仍有河道相通。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云南镇守国公沐英以其为别墅,于翠湖西岸建“柳营”,屯军洗马。大西农民军进入云南后,刘文秀以其为“蜀王府”。清初,盘踞云南的吴三桂填湖修筑王府,极其壮丽。到他的孙子吴世璠称帝时,又将湖的西部辟为御花园,使翠湖面积锐减。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总督范承勋、巡抚王继文命人于湖中小洲上建“碧漪亭”(即今之湖心亭),还在北岸建了“来爽楼”。从此以后,湖边垂杨拂波,池中荷莲平铺,水面亭楼倒影,晨夕初露,群鸟啁啾;晚霞片片,月印澄波,成为昆明一景。嘉庆年间,湖中又增建莲华禅院和放生池。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仿白居易、苏东坡在西湖筑池堤的做法,命人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称为“阮堤”,将湖水一分为二。堤上架听莺桥、燕子桥、采莲桥三桥。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御赐“妙莲涌现”扁额。民国初年,九龙池辟为公园,改名翠湖。1919年,主持省政的唐继尧派人修筑了横贯东西的长堤,称为“唐堤”,将翠湖再分为四,基本上形成了今翠湖梅花瓣似的格局。堤上架卫东桥、定西桥二桥。湖中遍植荷花,堤畔广种杨柳,使翠湖增添了“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的情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疏挖,沿湖周围护以石栏,修建了九曲桥、儿童乐园、溜冰场、观鱼楼等,广植奇花异卉,添置了游船。其观鱼楼一组工程,布局谨严,设计奇巧,楼、廊、亭、台飞彩流霞,被誉为“园中之园,景中之景”。
翠湖中留下了众多名人墨客的题咏,其中以观鱼楼挂着的一副对联最为著名。该联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翠湖景色之美,用一个“翠”字最能形容。阳春三月,漫步入内,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翠色。浓阴夹道,柳丝低垂,一池碧波。湖面游船点点,林间鲜花烂漫,真是“翠湖堤畔柳凝绿,江南芳草仍焦枯”,她为春城人民透露出春的消息。遗憾的是,这时的翠湖早已与滇池相隔,湖水为人工抽灌,使过去一泓绿波的景色大受影响。
翠湖是春城人民喜爱的公园之一,每当清晨,人们在这里锻炼身体,沿湖跑步,整个翠湖充满跃动的旋律。入夜,悠闲散步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沿湖两岸对唱民歌、跳舞,向青年们介绍传统文化。特别是近十余年来稀有的红嘴鸥年年从西伯利亚越洋过海飞来昆明过冬,湖面上群鸥飞翔扑食,使“翠湖观鸥”又成为昆明一景。红嘴鸥多时达一万多只,嘴呈红色,有的喙尖为黑色或灰色,羽毛洁白或银灰,眼珠褐红晶亮,双脚橙黄,体态轻盈优美。当它们成群展翅飞起时,如同漫天白雪飘扬,令人陶醉。许多旅游者不远万里,来到翠湖,以向海鸥喂食为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皆大欢喜。摄影爱好者及诗人们又找到了最好的素材,来讴歌翠湖的美丽,产生了众多杰出的作品。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