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起源与发展
朱提文化的发展


()夷化期

自东汉末年起,朱提地区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一方面统治阶级的政策造成了汉族移民和僰人的对立,斗争绵亘不断。另一方面滇池区域的叟人又逐渐向滇东北发展,在朱提地区

形成邑聚。其渠首夷帅与汉族大姓结成“遑耶”的姻亲关系,与代表封建朝廷的太守、长吏展开角斗火并,朱提地区成为主要战场。当地汉族移民和僰人被迫沿“五尺道”交通线迁往味县(今曲靖)。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诸葛亮南征,镇压了南中大姓的反抗,移降都督治味县,将政治中心从朱提转移到味县。随着民族迁徙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朱提文化的中心也移到了味县,并呈现出“夷化”的趋势。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对大姓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劝令大姓富豪出金帛,驱(原为‘聘’,误,据方国瑜说改)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弈世裔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归属于汉,成夷汉部曲。”此后汉族大姓又与夷帅结为婚姻关系,共同反抗代表封建王朝势力的太守和长吏。《华阳国志·南中志》说:“与夷人为婚(按:原为‘姓’,误,据方国瑜说改)曰遑耶,诸姓婚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之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其逃逋之薮。故南人轻为祸变,恃此也。”同书又载建宁大姓李睿、毛诜和朱提大姓李猛共逐建宁太守杜俊、朱提太守雍约,举兵反抗。为南夷校尉李毅讨破,斩诜首。于是“李睿走依遑耶五苓夷帅于陵承”。后李毅又杀李睿,“于承陵及诜、猛遑耶怒,煽动谋反”,“夷因攻围州城,毅但并力固孤城,病笃不能讨战。光熙元年(公元306),毅甍”。除互缔婚姻外,汉族大姓在与夷帅交往中还改信夷人的鬼教。《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说:裔至郡,“岂遂趑趄不宾,假鬼道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孙]权。”“鬼道”,《华阳国志·南中志》作“鬼教”,并说:“其俗,征巫鬼,好诅盟”,即当地夷族的宗教。在文化方面,汉夷文化也相互交融。《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晋在南中失败。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晋灭蜀李氏,南中大姓爨氏专横于一隅,历东晋、刘宋、萧齐、萧梁以至北周、隋、唐初,称霸南中四百余年。方国瑜先生《滇东地区爨氏始末》说:“自爨氏得势,所有居民即受其统治,夷汉融合,称为爨人,亦称爨蛮。所居区域,称为爨地。分别势力,称为爨部。”[20]这一时期,夷汉间的交往、融合更为频繁。婚姻方面,樊绰《云南志》载爨归王妻阿姹为乌蛮女,归王为爨崇道杀害后,阿姹走投父部,“乞兵相仇”;宗教方面,爨氏作为地方统治者的同时,又兼当地夷族的“大鬼主”、“鬼主”。《南诏德化碑》记有“螺山大鬼主爨彦昌”、“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樊绰《云南志》卷四记有爨崇道“理曲轭川,为两爨大鬼主”等。表明朱提文化已经完全走上了“夷化”的道路,但爨氏仍然使用汉文化并保持汉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铜冶造业的衰落和冶铁业、制盐业的出现

三国时诸葛亮《汉嘉金书》云:“朱提银,采之不足以自食”;魏完《南中八郡志》言朱提郡“旧有银窟数处”;《南齐书·刘悛传》记蒙城(今昭通)“有古掘铜坑,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传世朱提、堂狼洗铭文最晚为建宁四年(公元171),以后则未发现,表明朱提地区举世闻名的银铜制造业已经衰落。但在冶铁业和制盐业方面却有所发展,昭通“梁堆”墓出土的铁锄上有“蜀郡”、“成都”等字样,明显是从四川输入的。另也出土刀、剑、削、棺钉等纯铁器,却没有朱提地区出现冶铁业的记载。《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建宁郡(治味县)有大姓铁官令毛诜,则冶铁业出现在朱提文化中心南移后的建宁地区。又同书载南广县(今镇雄)“有盐官”,则制盐业已经出现。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