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艺术和科技
云南花灯


    花灯是云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小戏,又被称为“唱灯”或“簸箕灯”,言其在广场围成圆圈演出。花灯演出多为灯社、会火,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就演花灯。作为剧种,可能到明万历以后才逐渐形成。

花灯的

发展,经历了老灯、新灯、“灯夹戏”几个阶段。最早的花灯称为老灯,剧目有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如《数花名》属花灯歌舞剧,《包二接姐姐》属于长灯小戏。辛亥革命后,玉溪的一些花灯艺人改编了一些四川流传唱本,引进一些别的地方流行曲调,改革原有花灯曲调,借用滇戏的一些表演手段。这类经过改革的玉溪长灯,称为新灯。20世纪40年代以后花灯出现了专业剧场,为了适应剧场演出的需要,大量从滇剧移植剧目,进入到“灯夹戏”的时期,对花灯的服装、化妆、表演等方面的戏剧化起到促进作用。花灯的艺术特色:首先从剧目看,传统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小区为主的“三小”戏,主要反映农村中生产劳动、爱情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许多剧目,如《大茶山》等从剧本内容到唱词、道白,都有浓烈的云南乡土特色。其次由于花灯长期以来在汉族聚居地及汉族、少数民族杂居区广泛流行,各地方音土语、风俗民情、音乐曲调的差异,形成了云南花灯的许多支派和特点。如花灯有昆明、玉溪、姚安、建水等九个支系。昆明花灯,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灯本子戏较多;楚雄长灯民歌小调较多;建水长灯从音乐到唱词、道白,吸收了彝族的东西。再次,花灯音乐曲调来源相当广泛。所搜集到的上行首曲调,一部分是明清小曲传下来的;大量的是民歌小调,一部分从洋琴、少数民族音乐吸收来,还有的从外省剧种中移植来。这些曲调经花灯吸收,把它们的演唱习惯、润腔方法同舞蹈、戏剧节奏、方言语音结合,就形成了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花灯音乐。最后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载歌载舞。云南人称花灯演唱为“歪花灯”,甚至有“不歪不成灯”的说法,还得歪出生、旦、丑不同的人物性格来。长灯的舞蹈还有转、跳、扇花、手巾等数十种。花灯传统剧目有二百出左右,《游春》、《闹渡》、《大茶山》等为传统剧目的代表。反映现代生活的传统剧目有《依莱汗》、《李大爹学文化》等。建国前,活动在舞台上的著名花灯艺人有李芹、李永年等。新中国的建立为花灯艺术增添新血液,出现一批有艺术造诣的花灯演员,如史宝凤、袁留安等。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