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沙细乐”产生的时代和来源,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入滇灭大理国时丽江纳西族土酋阿良归附,助元军有功,元世祖临别时赠送的乐器,为元人遗音,所以近人称“别时谢礼”。另一种说法是
自创的乐曲,李玉湛先生《一笑先生诗文选》中说:“此曲创自民间,木氏盛时,永宁夷率众来袭,木氏设伏白沙以待之,歼殆尽。民间造此曲以吊之,故云‘白沙细梨’,细梨者,细乐也;白沙者,白尸之转音,白番夷也;尸,死也,木氏歼番夷于此地,因此得名。”可知此乐曲为凭吊被木氏土司杀害的人而创作的纳西族民间音乐。
这部古乐以纳西族传统音乐为基础,吸收元乐等其他民族音乐成分。“白沙细乐”的演奏乐器有直笛、横笛、贝波(芦笛)、苏古笃、二簧、胡琴。其中以横笛、贝波、苏古笃、胡琴为主要乐器,横笛是主乐器,常用来独奏主旋律。乐队人数多少不定,多则七八人,少则三四人。常见的有四人编制与八人编制,其排列顺序以苏古笃演奏者在前,横笛演奏者在次,弦乐演奏者随后。“白沙细乐”除序曲外,分10个乐章,即:《一封书》、《雪山脚下》、《三股水》、《美丽的白云》、《赤足舞曲》、《弓矢舞曲》、《南曲》、《北曲》、《荔枝花》、《云雀舞曲》、《哭皇天》。《笃》为序曲,是纯粹的乐曲合奏曲,节奏自由,曲调辽远深沉,颤音的韵律及偏音使旋律游移不定,强音高,起伏大,颇具高原的清峻之气。《一封书》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与抒情性,为惜别之曲。《三股水》由器乐曲与歌曲组成,有12个乐句,句与句之间用小过门联结。乐曲有长有短,充满了凄凉、悲哀与怀念的情绪。这显然是在表现人们饮水思源、依恋不舍的复杂感情。《美丽的白云》是一首有歌有乐,结构工整,曲调安详和平,气氛庄重,包含着人们的某种祝福。《哭皇天》主要表达主人公痛不欲生的感受,一般认为这是“白沙细乐”最悲伤凄戚的乐曲。赤脚舞以竹笛独奏,并有苏古笃伴奏,时歌时舞,主乐与舞蹈结合紧密,有极强的咏叹性。《弓矢舞曲》是歌舞乐的有机结合,其乐取自《一封书》的部分导曲,再配以歌词歌唱,歌时不舞,舞时不歌。这些乐曲,既可以连续演奏,又可以独立欣赏,整个乐曲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清代以降,“白沙细乐”大都在丧仪中演奏。“悬白”之日下午第二次献贡品时演奏《笃》。读完祭文后,乐队奏《一封书》,亲友吊唁时再奏《笃》。细乐演奏主要集中在“正祭日”,点香时奏《幕鸣》,接着在举行祭丧礼时奏《一封书》,然后在孝子哭吊时奏《笃》。是日下午,再将《笃》、《一封书》、《三股水》、《美丽的白云》连缀演奏。晚上,死者家属及乐工皆面灵台唱《幕布》。唱毕,即表演《赤足舞曲》和《弓矢舞曲》等。出殡之日,演奏者吹奏《笃》与《一封书》,行走在送葬队伍之前,当行至半道,乐队的演奏即告结束,而送葬队伍则继续前进,直至墓地。因而“白沙细乐”又是民俗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2]。
“白沙细乐”构思独到,意境深宽,文学性高;器乐兼歌并舞,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强;曲调富于抒情性,委婉幽雅,柔中蓄健,起伏回旋;或倾怀细诉,思绪萦绕,或气势辽阔,憧憬遐想,或乐陶激荡,浪漫悠然。旋律流畅如溪,基调质朴健康,丰富优美至极[3]。这部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纳西族大型组合器乐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注解:
[1] 杨德鋆著:《美与智慧的融集——云南民族艺术介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 白庚胜、桑吉扎西等著:《纳西文化》,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3] 杨德鋆著:《美与智慧的融集——云南民族艺术介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