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哲学思想
佛教哲学思想


   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何时入传傣族地区,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盛唐时期”和“明初”两种说法,有的学者据傣文史料认为,公元前

1世纪左右小乘佛教就由缅甸通过大勐龙传入西双版纳。佛教传入后,对傣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伍雄武先生说,从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说,它是一种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一种寻求解脱的人生哲学。如果说它有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也是从认识人生、寻求解脱而追究到世界观、方法论,傣族佛教也是如此。

伍先生说,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四缔、五取蕴。四缔即苦缔、集缔、灭缔、道缔。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因此才要去寻求解脱。四缔中以苦缔为根本,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其中“求不得”为总根源。而“求不得”之为总根源,是由于“五取蕴”。构成人身的五种成分即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每一种成分都很复杂,五蕴和“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因而又称“五取蕴”。人有五蕴,就会由贪欲而生苦,这就是集缔;消灭贪欲,就消灭了苦,这就是灭缔;灭苦的方法就是“道”(道缔),由“灭”和“道”而使人最后得到解脱。

上座部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佛学的境、行、果三个学说中。就“境”来说,上座部认为,一切宇宙现象,归结起来不外乎“色”和“心”。虽然,他们最终认为色离不开心,并以心为前提,但是,由于他们既讲色又讲心,因而有一定的二元论倾向。就“行”和“果”来说,上座部认为,心与色,心是决定的;心的自性本是清净的,后为外来的客尘所污染,因此,人的解脱,就是心的解脱,而心的解脱,即是去掉客尘、恢复本性。去掉客尘、恢复本性的方法是先见(见道)而后修(修道)。见道即是现观四缔,或者说明白四缔的道理;修道,即是修行,主要是禅定。在上座部的修行学说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肯定人的一生中,“有分心”贯彻生死,成为生死之间的主体,这就肯定了“我”的存在,由此使“业报”、“轮回”有了承受的主体;二是认为“二法不可违”,即佛法不可违、王法不可违,肯定了佛教和王权的结合,这在傣族的哲学思想中是有所体现的。

傣族佛教受泰国和缅甸的影响较多,如男子到寺庙做一段时间和尚,才能取得成年人的资格。又如允许吃荤,允许接受施舍,强调宗教和教育的结合等。

傣族南传上座部思想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一是轮回业报思想。傣族佛教文献大都通过故事、格言来宣扬轮回和业报,认为人的行动(身业)、语言(语业、口业)、思想(意业)皆分善恶,不论善恶都会得到它必然的报应。这种报应主要发生在作业者死后或来生,但有时也讲现世报。傣族宗教训戒诗《四方志》说:“只有涅磐才能上天国,没有得到涅磐的人,只在人间轮回生。人人积德为后路,人人行善为下世,喂养牲畜勿践踏,所有动物勿欺压。杀生害命不吉利,仇缘结下转来世……杀生害命结冤缘,转生来世仇必报。”二是“赕”的观念。“赕”是傣语译音,源于梵语,意思是布施、贡献。佛教认为,到达涅磐彼岸的6条途径(六度)之一,就是布施。傣族佛教认为“赕”的主要对象是神,把“赕”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宗教活动几乎都围绕着赕佛来进行。

网页编辑:金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