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哲学思想
天地的形状


   天地形成以后,其形状又如何呢?天地的结构怎样?据东巴经典记载,纳西族先民所设想的天地形状是天圆地方而平。《东巴经·挽歌》说:“很古的时候,上面

出现了天,下面出现了地,天与地中间,出现了居那若罗山。”若天地均为圆形,则不可能有上下之分,且作为纳西族宗教神话中顶住天、镇住地的神山——居那若罗山要扎根于地而顶住天,所以反映的是天圆地方而平的观念。《献冥马》说:“天盖高,地幅广。”《延寿经》说:“天地形成后,天和地都不稳固……白头洛大神……去丈量天,发现天的尺寸盖不住地。”李霖灿先生译注说:“最初天修得太小,地修得太大,天盖不住地。以后就把大地折叠起来,遂成今日的山川河谷,天高高地飘在上面,所以今天天高高地在我们的头上。”天既盖不住地,说明天是圆的,地既可以折叠起来,说明它最初是平的、直的。《崇搬图》说:“神人九兄弟和劳命七姊妹开天辟地……用白海螺柱、绿松石柱、墨玉石柱、黄金柱和白铁柱以及居那若罗山撑住天。”要用大柱撑天,则柱脚必须扎根于地,柱脚既扎根于地,则大地必为平形。东巴文字中,“天”字简直就是人们目力所及的现实的“天”的复制品,“地”字则形似梯形方状。

对于天地的结构,纳西族先民认为,天有物存在,纵向有层,横里有块。地则划分为东、南、中、西、北,“中”就是中间,即顶天柱居那若罗山扎根的地方,天地之间有五柱加一山撑持。李国文先生从专门表示天分层次的象形文字入手,认为纳西族先民的原始观念中,天有18层。从纵向分层看,《东巴经·什罗祖师传略》说,东巴始祖“丁巴什罗”和“众神”住在18层天上,丁巴什罗下凡时,经过了天界——太阳界——月亮界——星宿界——云界——虹界——鬼界——天与地中间的居那若罗山山顶——山腰——山脚——人类居住的大地。《庚空都知》一书说:“庚空都知”大神住在18层天上,它降到大地上时,经过了天上18层天——天的地方——太阳的地方——月亮的地方——风的地方——云的地方——居那若罗山——人类居住的地方。《崇搬图》说:人类女祖“衬红葆白命”居住在18层天上,与人类男祖“丛忍利恩”结为夫妻。他们下凡时,经过了天上——太阳宫——月亮宫——星宿宫——雷电宫——居那若罗山山顶——山腰——山脚——人类居住的大地。从横向分块看,《东巴经》记载天分“五天”、“五块”。《小祭风·请排神威风神和丁巴罗什》说,天上的“盘神”、“禅神”等神居住着一块天,以居那若罗山为中心的天和地分为5块,颜色不同。东方有白天白地,西方有黑天黑地,南方有绿天绿地,北方有黄天黄地,天地中央有花天花地。《安铺余资命》一书说,以居那若罗山为中心的天地是:东边是白天白地,南边是绿天绿地,西边是黑天黑地,北边是黄天黄地。撩开神话的面纱,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纳西族先民把天上的日、月、星、虹、云等联想为构成天空或天上的层次的东西,包含着类似于天文学上所认识的银河系中每一个星辰都是一个太阳系的内容。把天地分为不同块次,视不同块状的天地有不同的颜色,认为每个神人居住着一块天地,这也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划分和认识。

天地之间有五柱加一山撑持,《崇搬图》说,天地开辟后,摇晃不稳固,后来,“在东方竖起了白海螺顶天柱,在南方竖起了绿松石顶天柱,在西方竖起了墨玉石顶天柱,在北方竖起了黄金顶天柱,在天地中间(中央)竖起了白铁顶天柱”。接着,大地上的人类又在天和地中间修造了居那若罗山,从此天地得以平稳。纳西族的原始象形文字也把五柱一山撑天镇地的形象描绘了出来,李国文先生据此画了天地存在关系,即结构图。

网页编辑:金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