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经济土壤
邑集、街子、都会


三、是云南的街子集经济贸易、社会活动和文化交流为一体,街子既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集市,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的场所。每逢街期,邻近地区,甚至相距百十里的人们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马驮肩挑着各种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于街场,交换货物,会朋访友,

甚至还有文艺表演,对歌择偶等等活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特别在以民族节气和宗教节日为定期的大型集市贸易集会上,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例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八月骡马会等都具有悠久的传统,每年到会期,众商云集,万物交易,各种规模盛大的民族文艺展演、体育比赛、社交活动,纷纷登台,此起彼伏。如大理三月街,“每岁三月十五至二十日有月街,亦称观音会,始于唐永徽间,交易品有木材、药材、玉瓷、皮革、骡马等,汉夷藏回,远近居民毕集,为全滇市集之最大者”[1]。在三月街上不仅云南全省各州县有大批的商人前来贸易,而且邻国缅甸泰国以及其他省区的商旅也赶来洽谈贸易,街期里绕山林、对歌等文娱活动,把集会推向了高潮。缪鸾和先生曾有调查报告记道:“榆有胜会,曰绕三灵,阖郡士民,相率赴喜州小朝(即神都,进香众可数万。循苍山之麓西进,遵洱海之滨而归,历三四日,载歌载舞,竞艳斗奇,极一时之盛。”[2]街期集会不仅成为云南各民族人民的重要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信息交流、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的城市同中原其他地方的城市一样,在古代,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其建城地点首先注重的是政治和军事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商业都会的作用才逐渐显现出来。云南的城市首先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兴起,中心城市也成为云南的重要商业都会。如大理、昆明、丽江、保山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充当过云南商业贸易的重要角色,它们地处交通要道,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明清时期,云南形成了迤西、迤南、迤东和滇西北四条马帮运输干线,每条干线都有一个重要的城市作为干线上的货物和马帮的集散地,如迤西干线上的保山、迤南干线上的玉溪、迤东干线上的昭通和滇西北干线上的大理、丽江,省会昆明等,正是这样的商业都会,它们在云南经济发展中起着这样的作用:促进生产力进步,带动区域商品经济发展,充当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沟通区域内外贸易往来、物资交换、信息交流,统领地方经济。

昆是元明清时期新兴的商业都市,是交通的中心枢纽和中转贸易市场。自元代建省之后,一跃成为云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商业都会。作为商业都会,昆明充当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带动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的东移,从此昆明作为云南的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元代健全站赤制度,云南所有的站道均以中庆(昆明)为始发地,确立了交通中心的地位。元代赛典赤治滇,着力整治滇池,扩建中庆城,当时昆明的范围东至盘龙江西岸附近,北至五华山,南至土桥,西至福照街、鸡鸣桥[3],近代昆明城的规模已见雏形,而且城内商贸繁荣,店铺林立,街容整齐。马可波罗出使缅甸时,看到押赤(昆明)“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4]。昆明的发展引起了当时的文人不尽的感慨,多有着墨,王升《滇池赋》说:“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是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峰屯于城根。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明清时期,昆明发展为云南对内对外通道的枢纽及转口贸易的市场,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城凡大商贾,多江西、湖广客;其当贴设质库者,山右人居其大半”[5]。而且大凡经营滇缅、滇越等国际贸易的商帮,如四川商帮、迤西商帮、临安商帮等,都纷纷到昆明设号开店,转贩川丝、棉纱、宝石、石磺、茶叶、鸦片等[6]。罗养儒在《云南掌故》中记叙道:昆明在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实是繁盛极。彼三市街、珠市桥、东寺街、金马坊、碧鸡坊、云津街、得胜桥、盐行街、三元街、太和街(北京路交三桥至塘自巷一带)等,是道路宽阔,烟户密集,房屋栉比,楼阁云连,巷道参差,店铺杂错。市面之上,货物山集,行人水流。早有早市,午有午市,夜有夜市”。商贸之繁荣无庸赘言,最重要的是此时的昆明,有几条街是专门经营外贸货物的,如上述提到的“所谓三市街,是绸缎、布匹、纱花三种生易之集合市场,故曰三市街”。从当时云南的贸易路线和格局看,这个纺织品市场中,除绸缎为国内内地产品外,布匹、纱花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从滇缅及其他对外通道转运而至的。“又如珠市桥,诚是一售珠宝玉器的市场。是时的珠宝玉器多而贱,在此市场上,玉器便有二三十间,还有腾越(腾冲)客挟些珠玉来,以无力开铺,遂在此一段街上摆售卖”[7]。珠宝玉器,是滇缅贸易的重要物品,历代均从腾冲进口销往内地。

大理滇缅道路上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大理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都,当时经济贸易的中心。元明清以后,虽已不再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其地当滇缅要路和茶马古道交汇地:凡川货西出缅甸,茶叶北上藏区,藏区药材杂货南下,缅甸棉花、宝石、珠玉东入都必经此地,并以此为集散市场。从唐代以来,大理地区就形成了以三月街为代表的市场和内联外贸的商业集会。嘉靖年间,三月街可延续20余日不散,附近13省及缅甸、泰国等地商贾皆至交易[8]。徐霞客在明代曾亲历三月街盛会,他在《徐霞客游记》记载道:“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而驰于中,更队以占高而下焉。市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乃遍行市场。”到清代三月街比明代又有更大的发展,“盛时百货生易颇大,四方商贾如蜀、赣、粤、浙、湘、秦、黔、藏、缅等地及本省各州县之云集者殆十万计。马骡、药材、茶、布、丝棉花、毛料、木植、磁、铜、锡器诸大宗生意交易之,至少者值亦数万”[9]。由此看来,大理三月街最能体现交通干线那种内连外贸的商业特点,商贾来自周边各国、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州县,货物有本地的马骡(大理自古就是云南著名的马产地),四川的丝绸,内地的瓷器、药材,藏区的毛料,西双版纳的茶叶,滇东的铜,滇南的锡,缅甸、印度的棉花、宝石,以及云南各地的药材、木材和布匹,而且都是大宗交易,动辄数万。平时大理商业也很兴旺,城内店铺作坊林立,玉器的雕琢,大理石的解制及缝纫、染织、皮革、金银首饰、笔墨文具、铜铁器的打制等等,颇具规模,享誉于省内外乃至周边国家。《道光云南志钞》卷一《地理志·大理府》中说:“(大理)夙称沃壤,山川灵秀,文物蔚然,而商贾辐辏,甲于他郡,亦滇中一大都会也。”仅距大理三十里的下关,原非商业重地,但其地控扼滇西和大理的交通,元明以来官府着力经营,元代设为赵州,明清因之,“其州为往来孔道,控苍洱之要冲,山川萦抱,原显沃衍”[10]。明清时很快发展为滇西入缅干道上的马帮集散地。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