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服饰文化
布依及侗、水各族服饰


  布依族、侗族、水族及毛南族、仫佬族都渊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他们无论头饰、服饰和身上的装饰品,都与苗族迥然有别,尽管这些民族各有特点,但风格比较接近,具有文静、秀雅、和谐的特点,使人感到一种“田园风味”。与苗族的头饰服饰相比,这些民族内部的差异并不那么纷繁,一致性较大。从历史

上看,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的服饰演变较大,穿裙已不普遍,大都以穿裤为主。银饰虽然也较常见,但佩戴比较简约,种类也不及苗族那么多。他们更重视的是形体美,注意服装的剪裁和色调的柔和,纹饰较为素净,讲求经济、实用、美观。

布依族的服饰,在历史上起了较大变化。他们原先可能是穿“筒裙”的,《旧唐书·南蛮传》说:“(东谢蛮)横布两幅,穿中而过其首,名曰筒裙。”但到了明代,却改穿“百褶裙”了,(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著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延至清代乾隆年间,各地产生了分异,大体有三种情况。永丰州(包括今贞丰、册亨、望谟等地)地区,“其男子俱杂发,衣服与汉人同。妇人短衣长裙,首蒙青花布。”贵阳、安顺、南笼(今安龙)、平越、都匀等处,“衣尚青,以帕束首。女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多至二十余幅。”住在定番州(今惠水)的一部分,“男女衣服类汉人”,但头挽髻,穿短衣,着长褶裙。大概是在雍正“改土归流”以后,许多地方的布依族都易裙为裤,与当地汉族较为接近。譬如:独山州“若不闻其语言之异,竟不识为苗也”,瓮安等地“皆习华风”,“妇女胥效汉装,明华服,风姿绰约,非素知根柢者,直不辨其为夷。”这些记载都很笼统,只言“华风”与“汉装”,并没有说明其差异。当然,政治因素是引起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不尽如此,因为,在同一地区,布依族变化较大,而苗族仍保留古风,何况,另一部分布依族的服饰在这一时期也没有大变。文化是互相交融的,在布依族与汉族交往较多的地区,习俗发生变异是必然的,而由裙改为裤是服装趋向于简洁适用的表现,穿裤可以省工省料,方便劳动,所以渐渐风行起来,这与汉族原先穿裙后来改裤的情况是相似的。

镇宁布依族

妇女服饰布依族男子的服饰比较一致,穿大襟或对襟的布扣短衫最为常见,少数穿大襟长袍,下穿宽腿裤,头上多以青布或花格布缠头。妇女的服饰大体分为三类:镇宁、关岭、六枝、盘县、水城、普定、威宁等地,仍保持穿百褶裙的习俗;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罗甸等地及惠水、龙里、平塘、都匀,穿大襟右衽衣、宽裤脚,边饰花边和栏杆;独山、荔波、贵定、福泉、瓮安等地,穿大襟短、长裤,袖窄腿瘦,与汉族无别。镇宁扁担山的服饰最富特色,青年妇女将发辫在头上盘两圈,并戴多层方巾,底层为蓝布,中层为白布,面层为青布,方巾前端压于辫下,然后覆顶而过垂于脑后,有的还插一只长银簪。妇女坐家以后,要行“更考”仪式,戴上一个用织锦片包着树皮或笋壳做的“假壳”,用布折的勒条缠于头顶;上穿青布大开襟衣,小袖窄腰,袖筒上镶较宽的三节绣花边,盘肩、襟缘、领围、袖口及衣摆镶织锦花边。扁担山的三节袖是上、下节用蜡染,中间为刺绣或织锦;下穿细褶长

  贵州镇宁布

  依族头饰裙,长及脚背,裙分三节,上节为青布,中、下两节为蜡染,扁担山一带穿裙可重迭七八条,以多为美;胸前系长围腰,用细银链垂挂于领,围腰上端绣花卉,上缘镶红色织花边,下缘镶青缎边,腰系青或绿色绸带。册亨、望谟、贞丰等地,头缠花格长帕,可达3米余,盘成圆圈状,有的作牛角状、菱状或筒状;上穿右衽大襟小领短衫,领口及襟滚白边,领围镶一圈青布栏杆及一条花边,缘口、袖口、裤脚饰花边;穿长裤,裤腿小;胸前系短围腰,戴银项链,围腰镶花边,常背一个绣花方布包。平塘等地,上穿右衽大襟无领衫,下穿长裤,尚蓝色,领围镶青布栏杆及花边,襟缘、袖口、裤脚饰花边,包织花帕如筒状,系青布短围腰,戴项链。由此看来,布依族的服饰共同点较多,上衣无非是开襟和右衽大襟两类,仅在衣的长短、袖的宽窄、有领无领上有区别,且一般都饰以花边或栏杆。系围腰、戴项链几乎是一致的,仅在花样上有区别。包头帕是普遍的,但包扎的样式不同,或用青巾,或用织花巾、花格巾。服装比较朴实,色调以蓝、青、白三色为主。所不同的主要是下装,事实上主要区别在穿裙或者穿裤,裤的区别无非是裤腿大小。

侗族的服饰也发生较大变化。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未妻者,以金鸡羽插髻”,“女以海螺数珠为饰”,直到清代,大体还保留着“峒人椎髻、插雉尾”的习俗,如今只有在侗族南部地区的个别地方,节日盛装时才看得见插雉尾的情景。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黎平府侗人“男子科头跣足,或趿木履”,“妇女之衣,长短裙,裙作百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纹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绣花袖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跟草鞋”。清代大抵是“女子挽偏髻,插长簪”,“长短裙”,戴耳环、手镯的装束。但随着时代的演进,北部的天柱、锦屏、玉屏、镇远、三穗、万山等地,由于文化交流的原因,妇女普遍改裙作裤,与当地汉族基本相似,仅在装饰上保留民族特色。在南部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地,部分同于北部,另一部分仍保持古老的传统服饰。

天柱、锦屏可作为北部侗族服饰的代表,姑娘留长发,用红毛线把发辫在头上盘一圈,出嫁后则挽髻于脑后,包青布对角头巾;姑娘穿右衽大襟无领衣,长及大腿中部,衣袖较短,一般为阴丹蓝布,镶浅绿色边,并在衣上钉银珠大扣五组;下穿长裤,腰系青色布带,脚穿翘尖花鞋、布鞋;戴银项链、银手镯,有的以镶金牙为美。镇远堡京一带有所不同,姑娘束长发挽髻于后,头缠较大的青布帕,靠前后围半圈银花片,髻四周插散状银花;穿右衽大襟长衫,无领,长及膝盖,略为宽大,钉布扣,颈部四周至两肩为阴丹蓝布,下端饰浅色织花边,袖口的花边与肩部相同;胸前系绣花长围腰,形状为上圆下方,与衣同长,上部饰半圆形银花;下穿青色长裤,裤脚镶花边,脚穿布鞋或草鞋;戴三只大小不同的银项圈,又加细银链两条,饰银耳环,左右手各戴银手镯两只。榕江东江地区的服饰近乎北部,所不同的是髻上插木梳及少许银簪、银花,夏天穿白侗布衣和青布裤,冬天穿蓝布衣,装饰主要在领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