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服饰文化
关于古代的体饰


古书上有所谓“雕题”、“黑齿”。《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披发纹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又《史记·赵世家》:“夫剪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却冠秫绌,大吴之国也。”如此看来,古代民族,除了注意头饰、服饰、佩戴而外,还有美化躯体的习俗,或“以丹青

雕刻其额”,或在身体的某一部分“纹身”,或将牙齿染黑、镶金,此即所谓“体饰”。体饰主要集中在面部、躯干和口耳,考其原因,这些部位最能表现人的美容,所以有必要加以修饰。不过,体饰与一般涂脂抹粉不同,它具有永久的性质。贵州少数民族,在古代也有体饰习俗,如“儋耳”、“打牙”、“纹身”之类,但后来渐渐消失,只保留了某些残余形式。
“儋耳”,亦称“贯耳”,就是在耳垂上穿孔,缀以有一定重量的装饰品,有意把两耳拉得很长,以示其美。这种习俗,在南方民族中相当普遍,尤以海南岛的黎族最为突出,故秦代在海南设“儋耳郡”。贵州少数民族的儋耳习俗,最早有记载的是宋代的《溪蛮丛笑》,它在记述了仡佬族先民的“打牙”之后,紧接着便说:“以竹围五寸,长三寸,裹锡,穿之两耳,名筒环。”使用“筒环”之目的,就是为了使耳下垂,所以,要在竹围之上“裹锡”,借以加大重量。在明、清史籍中,关于儋耳的记载颇多、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俗,尤其是苗族和彝族。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男子“以布束发,项带银圈,大环耳坠”,有的“耳坠双环”,而妇女则“绾长簪,耳垂大环”。松桃一带的苗族,“平常坠耳之环,大几及肩”。《大定府志》载,水西彝人,“耳戴大环,垂至项”,男子多穿左耳,戴黄色、红色的耳珠,或戴珊瑚、玛瑙四五粒,妇女则穿右耳,女土官皆“耳垂大环”。
人们开口说话,首先露出牙齿,因此,牙齿的美观也是体饰的重要内容之一,前面提到的“金齿”、“黑齿”是一种类型,而“凿齿”、“折齿”又是另一种类型。古代的濮人,广泛流行“打牙”习俗,晋人张华《博物志》说:“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旧唐书·南蛮传》说:“(三濮)裸身而折齿”。《太平寰宇记》说:“有俚人,皆为乌浒。……女既嫁,便缺去前齿。”仡佬族是古代濮、僚的后裔,长期沿袭“打牙”的习俗。《溪蛮丛笑》载,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明人田汝成《行边纪闻》载:“仡佬,一曰僚,其种有五……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入棺中,云以赠永诀也。”在仡佬族中,有一种被称为“打牙仡佬”的,住在平越(今福泉)、黔西及龙里等地,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打牙”。(清·乾隆)《贵州通志》说:“打牙仡佬,女人以青羊毛织为长筒裙,将嫁,必先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即所谓凿齿之民也。”以上各书,对于“打牙”的解释不同,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这几种情况都是可能的。“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这很可能是一种成年仪式,表示女子到此时进入了妙龄时期,其中包含着青春美貌的观念,这在台湾的高山族中也有类似情况。“父母死,则子妇各折其二齿投入棺中,云以赠永诀也。”这很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观念,认为人体是父母所生,躯身易于腐烂,而牙齿可以长期保存,故父母死时,子女将牙齿投入棺中,表示将胎骨还给父母。至于“将嫁,必先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之说,显然与婚娶习俗有关,同时也有某种禁忌,揭开神秘的面纱,或恐当时的妇女是以“折齿”为美,或者以“折齿”为出嫁的标志。除“凿齿”而外,还有“黑齿”,这在壮族、布依族中曾一度流行。“黑齿”又称为“漆齿”,常将槟榔、草烟之类放在嘴里咀嚼,既可保护牙齿,又可将牙齿染成乌黑,显示特殊的美感。
纹身是一种修饰肌肤的习俗,即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的皮肤上施以手术,使之留下永不消退的图案花纹。产生纹身习俗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纹身很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人们把自己所崇拜之物绘在身上,意在获得保护,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种标志,以便和其他人群区分开来;二、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人们为了避邪,常在面部或身上绘出各种古怪的图案,借以恐吓妖魔鬼怪,实际上是一种巫术;三、纹身还有防御其他动物伤害的作用,诚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民人被发纹身,以像鳞虫。”《酉阳杂俎》也说:“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四、纹身也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审美观,而且与成年礼仪有关,人到了成婚年龄,便施行纹身手术,一则表示已取得了结婚资格,再则可以使异性对他产生一种神奇莫测的吸引力。
纹身之俗,在古代的百越民族中很盛行,被视为一大特征。《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话:“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关于“断发纹身”的特征,《史记》和《汉书》中都有叙述,《汉书·地理志》明确指出:“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即越)之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纹身断发,以避蛟龙也。”这就是说,在南方的百越民族中,很重视“纹身”。不过,在往后的历史发展中,这种习俗起了很大变化,傣族的“绣面”已不复存在,而“纹身”依然如故。黎女仍“以绣面为饰”,男子则在臂、腿上纹身。可是,壮族、布依族、毛南族、侗族、水族却不多见。这种现象,我们目前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有两种情况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是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特别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这种习俗渐渐淡化并且消失。另一种情况是,因为肌体裸露的部分较少,人们注重服装的美化,而不太注重体饰了。至于侗族妇女以蓝靛染面的现象,是否与古代的“绣面”有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