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歌舞之乡
以大歌为特色的侗族歌舞


侗族歌舞很早就为人们所重视。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仡伶(侗族的先民)“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黎平府“侗人”风俗说:“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邝露《赤雅》说: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李宗窻《黔记》又说:古州(今榕江)车寨“男弦女歌,最清美”。以上记载虽然只是一些片断,但却反映了侗歌的几个重要特色:一是侗歌往往与“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的“多耶”紧密联系;二是“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即牛腿琴)”是侗族音乐的一个特征;三是注意到了“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侗族大歌”。

侗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以格调平和、旋律优美、抒情细腻、曲调唱腔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取胜。据调查,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十几个民族有多声部民歌,侗族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侗族的乐器,以琵琶和“格以”琴为主要特色:琵琶有大、中、小3种,大者音色低沉浓郁,小者声音响亮悦耳;“格以”琴又称“牛腿琴”,用两弦、五度定音,弓法、指法如小提琴,色调纤细而带嘶声。此外,尚有芦笙、蟒筒、胡琴、月琴、扬琴、唢呐、海螺、牛角、侗笛、锣、钹、铃等配音。侗族的声乐特别发达,演唱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大歌”、“小歌”和“徒唱”三大类。“大歌”,侗语称为“嘎老”或“嘎玛”,它是一种风格和旋律与众不同的合唱歌曲,一人领众人和,分高低声部,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小歌”,侗语称为“嘎拉”,属于情歌一类,均以乐器伴奏,以伴奏的乐器不同而分为“嘎琵琶”、“嘎格以”、“嘎笛”、“嘎罢美”4种,富于感情色彩,演唱时有独唱,也有齐唱,有的用真嗓,有的用假嗓。“徒唱”歌曲不用乐器伴奏,节奏比较自由,带有吟诵风味,以对唱居多,兼有独唱、齐唱和夹白,谈情说爱方面有《玩山歌》、《山歌》、《嘎腊》等,礼俗方面有《嘎塞因》(寨门歌)、《嘎耶》(采堂歌)、《嘎窖》(酒歌)、《嘎床》(劝世歌)、《嘎龙》(龙歌)等。

大歌是侗族音乐的精华,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侗语中的“嘎”,意思是“唱”,而“老”则含有“大”的意思,故汉语译为“大歌”。侗族大歌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比较庄重的歌曲,一般是在重大节日中演唱,而且以集体演唱的形式出现,歌声洪亮,气势磅礴,开阔畅朗,给人以襟怀舒畅之感;第二,大歌内容冗长,有的要连唱几个夜晚,例如:《嘎英台》有102段,《嘎娘美》有一百多段,《嘎门龙》有二百多段;第三,大歌是多声部合唱,主旋律通常在低声部“索梅”(侗语的“梅”即“雌”),高声部“索赛”(“赛”即“雄”)是支生的,在这里,高低音协调,和声完美,支声复调与和声的配置有一定规律;第四,大歌内容丰富,名目繁多,通常分为鼓楼大歌、漫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礼俗大歌、先母大歌等。

鼓楼大歌,是因常在鼓楼前演唱而得名,它是起源最早而且最基本的一种,故沿用“嘎老”之名。这种大歌的内容很广,有神话、传说、故事、赞歌等,分男声大歌和女声大歌两部、讲究韵律,庄严隆重,男声大歌特别雄浑。因各地演唱的内容、风格和调式不同,当地人一听便知是某寨大歌,所以大都以村寨或歌师命名。例如:增冲寨之歌称为《嘎冲》,高增寨之歌称为《嘎高增》,肇兴寨之歌称为《嘎肇》,滴洞之歌称为《嘎叠》,银潭之歌称为《嘎银潭》,而歌师陆大用创作的歌称为《嘎大用》,如此等等。

《嘎所》,译为声音大歌或漫声大歌。这类歌曲,旋律优美,多声部效果明显,娓娓动听,富有抒情色彩,其声如虫鸣鸟语、流水潺潺,演唱时还带一点衬腔以示歌手美妙的歌喉,谓之“拉嗓子”,是大歌中比较精粹的一种,尤以女声最能引人入胜。

叙事大歌,侗语称为“嘎龚”,分为“嘎窘”和“嘎节卜”两种,以演唱侗族民间故事为主,如《嘎娘美》、《嘎英台》、《嘎门龙》之类。“嘎窘”是一种分节的歌,开始为齐唱,但到每段末尾时,由歌首领唱,众人则以低读声作衬腔,出现长声持续与领唱形成二声部结合。“嘎节卜”不分男女皆可以唱,但有固定的程序,开头一段以齐唱为序歌,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主旋律由歌首演唱,其他演员和听众则轮流以低声延续衬和,全曲结束时有一段较长的尾声。

童声大歌称为“嘎腊温”,情绪活泼,声音清脆;礼俗大歌称为“嘎耶”,亦为一人领唱众人和音的演唱形式,领唱者每唱完一句,众人则紧接句末重唱一遍,或者重复唱完整句;戏曲大歌称为“嘎瓦乡”,它是侗戏演唱的一种合唱形式,往往运用在剧中角色较多的场合及剧终时,其风格与叙事大歌相仿;先母大歌称为“嘎奶”,它是侗族大歌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歌的段数较多,而且必须有答歌相合,现仅流行于从江县的九洞一带;混声大歌是近三十年才产生的演唱形式,以男声和女声混声演唱为特征,新颖独创,很有民族特色。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多声部民族音乐来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无论在旋律、曲式结构、和声变化、转调手法、衬腔动用等方面,都能给人以新奇之感。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属支声复调类型。它的主旋律一般在第二声部,由歌班集体演唱,而第一声部是在第二声部的基础上派生的,即所谓“支声”。第一声部由领唱者轮流交替演唱,于是形成了三部合唱,侗语称为“嘎三母索”,意为3种声音的歌;第二声部为主旋律。这可以从以下两点得到说明:从旋律线和音响上看,大多数歌班成员都演唱第二声部,旋律明显。另一方面,歌师在传授时主要教唱第二声部,而第一声部是领唱者按多声部规律附加上去的。侗族大歌旋律的特点是,有一主调,由一个或两个声部作伴唱旋律,声部组成不固定,有时齐唱,有时八度平行,有时三五度平行,常见的是三度叠置,因此,这种支声复调,与欧洲用各种复调手法贯穿整个曲式的结构不同。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极其丰富,支声复调与和音的配置独树一帜,说明它决不是什么“舶来品”,而是在侗族文化的土壤上长出的奇异花朵,这使许多音乐家感到迷惑不解。有人认为,这可能与侗语的9个声调有关,它有6个舒声调和3个促声调,以此产生了多声部合唱,但事实证明,语调仅对音乐的旋律有影响,并不是产生多声部的根源,有类似复杂声调的民族并不一定都有多声部。有人认为侗族音乐多声部的产生与民族的审美观和心理素质有内在联系,这是值得考虑的。侗族大歌的主旋律在第二部,即低声部,侗语叫做“索梅”,唱低声部的叫“外梅”,“梅”就是“雌”的意思。高声部即第一部是派生出来的,侗语叫做“索赛”,唱高声部的称为“外赛”,“赛”就是“雄”的意思。由此看来,侗族大歌的多声部,源于雌雄相配而成音乐的朴素原理,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出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受虫鸣鸟语的启发。这种解释虽然有它的合理因素,但还只是一种探索,还需要作多方面的研究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