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地方剧种
贵州花灯


南路花灯流行于黔南地区,以独山最为典型。它与江西的“采茶”、“弋阳腔”有密切关系,又深受广西“采调”和“桂戏”的影响,还渗入当地布依族、苗族的歌舞和武术,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大约在清代咸丰年间,盛行于独山城乡的花灯就在歌舞中带有戏的成分,如《打头台》就是一个说说唱唱、边唱边舞的生

活喜剧,以后,不断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中吸取养料,编出《阿三戏公爷》、《五鼠闹东京》、《槐荫记》、《蟒蛇记》等剧目,又移入广西采调的《双看相》、《三访亲》等剧目,不但能演小戏,还能演连唱几天的多幕多场大型剧。音乐以朴实、优美、活泼、流畅的旋律见长,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台灯的音乐从地灯的民歌体中脱颖而出,不断丰富,不仅有表现情节的歌舞,还富于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并向板腔式发展,其基础为《九板十三腔》,锣鼓有《长板头》、《大板头》、《一板头》、《二板头》、《扫板》等曲牌。值得注意的是,独山花灯出了一批艺人,其中被称为“四大名旦”的蒙锡昌、石成玉、陆树奇、陈子明均为布依族和苗族。因为少数民族参加演出,所以服装上也大不相同,如丑角头包红帕、彩帕或青帕,身穿白布对襟衣,下着青、蓝色大统裤,脚上穿白布鞋。

西路花灯传入的时间虽然很早,但因这一带地戏兴盛,发展不如其他三路,它长期保持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一人唱而众和之”的特点。《续安顺府志》载:“唱花灯,演唱者化妆男女若干对,男执扇,女执帕,相对边唱边舞,以月琴、二胡伴奏。词极俚俗,甚得一般民众欢迎。各对依次演完后,全班合演一场。演唱完,接待之家酬以喜封。”它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多为“散灯”形式,或为以吉祥庆贺为内容的歌舞地灯,或为带有戏剧情节的“地灯夹戏”,而地灯夹戏仅有少数几个班子,如普定石头堡演出了《干妈问病》、《五更望郎》,安顺何绍寨演出了《刘三妹挑水》、《客官打采》等生活小戏,比较粗糙。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话剧、戏曲的启发,方德升、方宏章兄弟才在安顺二铺曹家屯把花灯搬上舞台,1947年首次演出大型古装花灯剧《洪江渡》,改变了“一旦一丑,扇帕歌舞”的格局,产生了台灯夹戏。和当地风俗习尚、宗教影响相关,西路花灯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演出程序,即“亮灯”、“散帖子”、“出灯”、“开寨门”、“开山门”、“开财门”、“下敝”、“搭上咐”、“参家神”、“参桌子”、“参果碟”、“测盘子”、“参门神”,地灯夹戏的剧目不多,而台灯夹戏的剧目有三十多个,如《洪江渡》、《芦花训子》、《破碗记》、《金陵记》、《荒山泪》、《九件衣》、《杀狗劝夫》等。西路花灯的音乐,大量吸收了民歌和唢呐调,以《英台调》和《高腔》最为普遍,产生了数百首常用的花灯曲调,除《高腔》、《欢板》、《哭板》、《笑板》、《男悲调》、《女悲调》、《行程》等板腔体外,绝大部分是民歌体。打击乐器简单,无非是在锣鼓的基础上增添端公的道场锣鼓打法。舞蹈身段很多,如“雪花盖顶”、“枯竹盘根”、“犀牛望月”、“海底捞月”、“童子拜观音”、“耗子伸腿”等三十余种,舞扇舞帕的动作也有“怀扇”、“腰扇”、“下上翻扇”、“二人交扇”等十余种,而舞步仅“二步半”、“上前三步”、“四方步”几种。

盛行于遵义地区的北路花灯,就相当繁荣了。(康熙)《平越直隶州志》载:“黎峨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装,双,翠翘金钗,服鲜衣,半臂拖袖,群手提花篮灯,联袂缓步,委蛇而行,盖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筐也。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为十二月采茶之歌,歌竹枝,俯仰抑扬,慢音幽怨亦可听也。”再看(道光)《遵义府志》的记载:“正月以姣童扮男女,一执扇,一执手帕,边歌边唱‘采茶’。”该书还说:“上元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事装,随月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抑扬俯仰,极态增妍,谓之曰闹元宵。”这就是说,从清代前期起,遵义一带的花灯就很盛行,且以“采茶”灯最为突出,正如《竹枝词》中所称:“声声低唤赛兰花,曾记春灯唱采茶。”“等闲四月乡人少,争比元宵唱采茶。”所以,曲词有《正采茶》、《倒采茶》、《古老人采茶》。绥阳、正安、务川等地的花灯中还有一段专门的“采茶”程式。在黔北,每当春节即将到来之时,到处张灯结彩,纷纷成立“上九会”、“龙灯会”、“花灯会”,每县少则几十个,多则百余个。

灯的形式很多,有龙灯、狮子灯、麒麟灯、花灯、牛灯、马灯、蚌壳灯等。因演出时间和意义不同,有“春灯”(即“正灯”或“园门灯”)、“寿灯”、“喜灯”、“愿灯”、“孝灯”等,还有赛灯的活动。花灯的演出程式,有开灯、说吉利、盘灯、报子、说春、说唐二、请妹、扫方、扫土地财神、梳妆、参神、唱灯、盖魁。这里的花灯,除了演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之外,还有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新闻灯”。如清末的《光绪驾崩》、民国初年的《水打狮子桥》、《王家烈打仗》,长征时期的《红军灯》,还有《拉夫灯》、《修路灯》、《拉兵灯》、《鸦片烟歌》等。

北路的花灯,除了源于茶歌、茶舞外,又受到川戏、阳戏、坛戏影响。因遵义地区的语言与川音接近,移植川戏剧目最为便捷,受到川戏的感染很深,遵义大桥一带的唢呐腔跟川戏的“唢呐昆腔”几乎一样。在黔北,以祭祀川主、土主、药王、文昌为特点的“阳戏”,常与花灯同台演出,造成互相渗透、交融的情况。以“庆坛”为主的“端公戏”常常夹有花灯,借以增加欢乐气氛,招徕观众,谓之“坛夹戏”。不但如此,黔北花灯还大量吸收当地的民歌、山歌、号子、薅秧歌、打闹歌等音乐演唱形式,造成“兼收并蓄”的格局,因而曲调丰富,婉转悠扬,“辞情多而声情少”,节奏平缓,自由叙述强于抒情,接近朗诵风格。曲调的音域较窄,演唱时多用反复,使用领唱、齐唱形式,有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的区别,余庆则分为江外腔与江内腔,湄潭分为高山腔和黄龙山腔。语言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无论是说是唱都讲究“押韵”,大量使用衬词、衬句、衬诗,儿化音比比皆是。舞蹈占有重要地位,身段有“蜘蛛牵丝”、“边鱼上水”、“苏秦背剑”、“大园台”、“半边月”、“岩鹰闪翅”等十多种,步法有“矮子步”、“二步半”、“水云波”等,耍扇有“半云扇”、“仰云扇”、“高花扇”、“逗扇”、“扑蝶扇”等数种,耍帕有“前帕”、“后帕”、“转帕”、“双帕”、“怀中丢帕”等动作,这是很有特色的。余庆花灯、仁怀花灯、务川花灯也都各有其特色[1]。

 

注解:

[1]《贵州地方戏曲剧种史丛书·贵州花灯史话》,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