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贵州教育
书院的发展


清代的书院,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书院与官学归为一途,或者说书院已经日益官学化了。首先,书院在体制上已成为官学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官学授课的场所。因此,省城书院的山长由朝廷任命,而各府、州、县的书院山长由地方官选聘。例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即命云南五华书院讲席张甄陶为贵山

书院山长。这种变化,在《刘诏建修湘川书院记》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它说:“学校以官为师,即寓法于教。书院之设于官者,则官为择师,专主于教,其即古者党庠术序之遗而变通之欤。”其次,书院既然“以吏为师”,自由讲学之风每况日下,月课以八股文为主,平日功课朱子《四书集注》、《五经精义》为主,背诵经文,听师讲解,每课作文一篇、诗一首,并把考试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考卷送官府审阅,除山长外,地方官吏还亲临授课,称为“官课”。其三,书院经费或由官府拨给或由官员出面募捐,购置田产,收租办学,主要开支有山长的“束修”(即讲课的酬金)和学生的“膏火”(即生活补贴),有些书院还设立“笔资”、“花红钱”作为奖学金。不过,到了清末,由于维新思想影响,又由于“西学东渐”的缘故,书院纷纷变革旧制,在贵州,最突出的就是学古书院变为经世学堂,其次是笔山书院的改变。

名冠全省的书院,是省城的贵山、正习、正本,合称“贵阳三书院”。三书院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官府重视,经费充裕,师资中多有博学之士。贵山书院的前身为阳明书院,在巡抚署侧,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抚元展成改建并更名,藏书千余卷,山长由朝廷任免,饱学之士多在此讲学。例如:贵州名士陈法(晚号定斋),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尹,著有《易笺》、《明辩录》、《醒心集》、《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还著有水利专著《河干问答》,罢官后发回原籍,主讲贵山书院二十余年。又贵筑县人包祚永(成美),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官至广东道监察御史,辞官后为贵山书院山长,“励诸生以纯朴之学”。

正习书院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因院址在城南而称南书院,光绪中更名学古书院,意在崇尚古制。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严修任贵州提督学正,传播维新思想,选拔各府州高材生40名入学古书院,以新法改革教学,强调“经世致用”,时人谓之“经世学堂”,与湖南的时务学堂同为国内最早的新学之一。它一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课程以经史为主,兼习算学、时务、英文、格致(理化),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注重科学,山长雷廷珍(玉峰)主讲经学,严修自任算学讲席,培育了许多俊杰之士,如贵州自治学社社长钟昌祚,数学家彭述文、教育家周恭寿、实业家乐嘉藻、逻辑学家王廷直、文化名人姚华等。其后,礼部尚书李端荣因保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获罪,流放后发回原籍,受聘主讲经世学堂,讲授孟德斯鸠的“三权鼎立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传播西方学术思想,时人耳目为之一新。

正本书院亦建于嘉庆五年,因院址在城北而称北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率先改为贵阳府中学堂[1]。

在遵义府亦有培英、启秀、湘川三书院,以湘川书院最具特色。湘川书院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嘉庆中,莫俦任遵义府儒学教授,前后达19年,极力振兴教育,主讲湘川书院,并创立“汉三贤祠”,以乡贤舍人、盛览、尹珍为楷模激励学生。他倡导朴学最力,以阎若璩的“六经宗许郑,百行法程朱”为准绳,将汉代经学与宋明理学熔为一炉。他的教育方针是:“学莫先于正趋向”,他说:“趋向之正不正,视乎义理之明不明”,又主张“读书当求实用”,认为“言言而求诸身,事事而思其用,则读一卷自有一卷之益”。在他主讲湘川书院期间,学子蚁聚,求学者盈门,学舍不足,僦居城市之半,造就了一批博学鸿儒,著名的如经学大师郑珍、目录版本学家莫友芝、易学家萧光远、训沽学家莫庭芝等。其后,萧光远、郑珍、莫友芝等又继承师业,先后主讲湘川书院,薪水嬗传,学术渊源不绝,又涌现出一批莘莘学子,如郑知同、赵怡之、黎庶昌、黎兆祺等。

兴义府原无官学、书院,清代教育始兴,值得一提的有笔山书院。这所书院建于乾隆年间,几经兴废,几度迁建。光绪元年(1875年)迁建于兴义县老城后山文昌宫,俗称老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年),乡绅刘官礼与赵学坤扩建书院,延聘省内外名流执教,又从武昌、长沙购回大批图书,大有起色。戊戌变法后,雷廷珍任笔山书院山长,提倡经学、小学,又订购《时务报》供学生阅读,思想渐为活跃。继后曾澍之、姚华任山长,又多有改进。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日本留学归国的徐天叙任山长,除教授经史外,加开算学等课程,并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举办演讲会,开启一代新风。次年,徐天叙亲领学生13名赴省城报考贵州通省公立中学,不惟全部中榜,而且前13名全为笔山书院学生,以此名扬全省。此后,笔山书院不少学生以公费或自费留学日本,成为民国年间风云一时的人物。例如:辛亥革命志士保衡、发起护国之役“天津七君子”之一的王伯群等。

 

注解:

[1]《贵阳市志·教育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