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在贵州的发展



“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及“安拉使者”的旨意。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首先在西北地区传播。蒙古军征服中亚及西域以后,签发了一批穆斯林为“西域亲军”。南宋末年,蒙古军进入云南,随军南下的以“回回”人为主的西域亲军信奉伊斯兰教。元初在滇东北及

黔西北一带屯田,回回人便来到贵州威宁一带,伊斯兰教也就在这时传入了贵州。明初,傅友德、沐英等往征云南,在黔西南屯田的卫所官兵中有一部分回回人,后来留在兴仁、兴义、普安、盘县、晴隆一带。伊斯兰教在贵州又有发展。明末清初回回人开始形成为回族。清代移入贵州的回民,大部分是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散布在驿道沿线的城镇,如贵阳、安顺等地。回族进入贵州的过程,与伊斯兰教在贵州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大抵也就是这三个阶段。

最先移入威宁的穆斯林,他们以屯堡为聚居区,世代传承着“格底目”老教。“格底目”系阿拉伯语,意为“尊古”,故有“老古派”、“尊古派”和“老教”之称。这个教派严守伊斯兰教的旧规,反对标新立异,虔守正统,讲求和平,亦不攻击任何教派或门宦。他们实行“教坊制”,以穆斯林聚居区为单位自成一体,互不干涉,各行其是。教务管理采取“三掌制”,即设掌教“伊玛目”(后来改称开学阿訇)、教经“海推布”(后来改称二阿訇)和呼唤礼拜的“穆安津”(后来改称玛金)三种职称。开学阿訇是清真寺的宗教领袖,由教坊的穆斯林协商聘请,任期一年、两年、四年不等,他的职责是率领教众礼拜、讲经、传教和主持宗教仪式,届期后离去。二阿訇主要是负责讲经,必要时可代行开学阿訇的职权。玛金的任务就是传呼,把礼拜的人召拢来。寺院设学董和乡老管理事务,有的设董事会,一般只有兼职的住寺阿訇。

格底目在教义上属逊尼派,教律上属哈乃裴派,要义在于“顺主”,但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渗入不少儒家思想,往往用宋明理学的观点解释教义。这个教派最重视实干,严格遵守念、礼、斋、课、朝“五大功课”,坚持“六大信仰”,认为只有今世实干才有后世幸福,立足今世就会有来世的硕果。宗教礼仪十分严格,一律遵照古规。每日的聚礼,除六拜“主麻”外,还有响礼十拜,共16拜。“斋月”前一月,每户都要宰牲念经,称为“白拉提”(赎罪),最后到清真寺集体“了夜”。斋月的第14日纪念“女圣纪”,27日“坐夜”(即益尔得夜)。婴儿出世要起“经名”,年满12岁举行“割礼”仪式,结婚要请阿訇念“尼尔”(贺词)。临终时要举行“讨白”(忏悔赎罪)仪式,举行葬礼时以《古兰经》转“费达”(赎罪),入土后要在坟侧置“驱魔石”,死后每逢三天、七天、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年等日都要宰牲搭救亡人。

格底目教派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其间出现的门宦制度也未能使它动摇。到了20世纪30年代,云南著名经师王佳鹏哈旨的儿子王少美阿訇和马维海阿訇负笈西北,投入伊赫瓦尼派门下,学成归来大力推行伊玛目哈乃菲学说,才开始接受伊赫瓦尼教派的主张。“伊赫瓦尼”意为“兄弟”,倡导维新,主张“尊经革俗,凭经立教”,要求回复到《古兰经》、《圣训》和“逊奈”(圣行)的轨道上来,号召“一切回到《古兰经》中去”。在“功课”方面,主张做好“天命”、“当然”、“圣行”,有余力而后做“付功”。重视聚礼和会礼,每日五拜,礼拜打座念作证词时要举起右手食指,表示真主是惟一的信仰。丧葬反对以《古兰经》转“费达”,改为以钱为死人赎罪,并取消阿訇在人临终时念“讨白”及死后的各种祭日,而在主麻日追悼亡人。对妇女的限制比其他教派更严,但反对缠足,提倡男子留胡须、戴平顶礼拜帽。自马学科阿訇在威宁推行伊赫瓦尼教派以来,开办经堂教育,提倡中阿并学,培养不少“海里发”,于是取代了格底目教派。

黔西南及安顺地区的穆斯林,原先也实行格底目教坊制,清代道光以后都归属于哲赫令耶门宦。“哲赫令耶”意为“公开”、“高扬”,称为“高念派”或“高扬派”,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中人数最多、传播最广的门宦之一,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以甘肃官川为传教基地,所以又称为“官川门宦”。道光年间,一些到云南或甘肃学经的阿訇,开始把哲赫令耶传到盘县一带,盘县大河铺清真寺阿訇张凌翔也曾到甘肃学过哲赫令耶新教,他一面传经,一面教回民习武,“为市井所推崇,以此雄长回族”,被称为“鸡纵三爸”。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爆发了以杜文秀及马德新、马如龙为首的回民起义,波及贵州普安、盘县、兴仁、兴义等地,于是以哲赫令耶为中心把这一带的穆斯林发动组织起来,于咸丰八年(1858年)在张凌翔、马河图的领导下举行起义,称为“白旗军” 。起义军首先占领新城(今兴仁),乘胜扩充队伍,攻打贞丰、兴义、安南(今晴隆)、普安、盘县等地,造成很大声势。同治二年(1863年),云南巡抚岑敏英以“议抚游击”的官衔授金万照,派他到贵州招抚回民,金万照是哲赫令耶教派的阿訇,到达新城后被推为经略大臣,反帮助张凌翔等巩固起义军政权,凡义军所到之处皆修建清真寺,又设立经院招收8至16岁的儿童学习经典,把军事活动与传教结合起来,在军事的推动下扩大哲赫令耶派的影响。及至起义失败后,穆斯林大遭屠杀,幸存的则散居在普安县青山、小屯、泥堡、红岩、楼下、猫田及兴义县潘家庄、鲁楚营、拉拿翁、红冲大寨等地,有一部分则迁往镇宁、安顺、平坝、织金、黔西、毕节,于是哲赫令耶便扩散到这些地方,但在清政府的严密监视下,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恢复伊斯兰教,哲赫令耶第七代教主马元章采取和平复教的方针,由甘肃来到贵州兴仁,并在鲁楚营的三家寨建立清真寺,以杨云鹤为教长,管理十二坊回民教务,哲赫令耶派从此又发展起来。

哲赫令耶除了伊斯兰教的7种正统信仰外,增加了圣徒圣墓信仰,“舍西德”(殉教)思想在它的教义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提倡对教主的狂热崇拜。它实行道堂、教区、教坊三级制;“道堂”是传教中心,由教主统辖各教区和清真寺,掌握门宦事务的权力;“教区”由若干教坊按地区组成,设“乃依斯”管理教区内的宗教事务;“教坊”即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教徒戴“六牙帽”,以六块等边三角形的布做成,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围是以一布条表示全体统一在伊斯兰教门下,顶端的小疙瘩表示“真主独一无二”,以绿、白、黑三色标识出人们在教中不同的身份。按他们的规矩,先念经然后才能吃饭,请阿訇来家念经时更要特别讲究。礼拜与其他教派不同,星期五的主麻只礼十拜,30本《古兰经》全部开完才能圆经。

贵阳的伊斯兰教有所不同,因为穆斯林来自各地,将其教派、门宦带来,既有“格底目”派也有“哲赫令耶”,彼此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各行其道,清真寺聘请的阿訇两派均有。伊斯兰教传入贵阳,大概是清代雍正年间,穆斯林多半是经商或手工业者,也有从外地来做官的,他们迁来的时间先后不一,籍贯也不一样,有的来自河北,有的来自甘肃,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来自兴义、盘县。据(道光)《贵阳府志》记载:贵阳的清真寺“在府城团井巷内,雍正二年回人建,道光十七年重修”。清末光绪年间,在贵阳出现了伊斯兰教组织“中国回教俱进会”,主要从事翻译《古兰经》、刊行《穆光半月刊》并普及回民教育和举办慈善事业。

清真寺是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它既是穆斯林沐浴、礼拜的地方,又是阿訇宣讲教义及宗教知识的讲坛,也是培养“阿里发”的经堂,同时又是穆斯林举行婚、丧、嫁、娶和纪念亡灵的集会场所和欢度节日的礼堂,它由礼拜堂、经堂、望月楼三部分组成。贵州最早的清真寺,当推威宁西凉山马撒营清真寺,据说是明洪武年间所建,它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建筑,礼拜堂瓦檐中有一凸起的宝顶,南北厢房共8间,过道6间,组成一个四合院。明代所建的清真寺,还有威宁的扬湾桥清真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其建筑样式与宁夏固原县柳树湾清真寺相仿,后毁于兵火,康熙三年重修。清初修建的清真寺很多,如康熙年间修建的安顺城关清真寺和遵义清真寺,雍正元年建威宁凉水井清真寺,雍正二年建贵阳清真寺,雍正八年建威宁老院子清真寺,雍正十年建威宁新院子清真寺,雍正十二年建威宁县城清真寺,其余各寺大抵是清末才修建的。经堂教育情况详见教育一章中的第四节,这里就不赘述了。至于清代以后伊斯兰教的情况,本书从略。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