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巫术和宗教
新派的创立与繁衍(图)


 

(一)慧思、智与天台宗的创立

慧思与智被天台宗后人追封为二祖与三祖。实际上,

天台宗的创始人是智,并因智住天台山而得名,慧思只不过因曾为智之师而得崇为二祖(初祖为慧思之师慧文,天台宗又或以龙树为初祖,慧文为二祖,依此类推)。

1.慧思及其在南岳的传教活动

慧思(515~577年),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县境)人。少诵《法华》千遍。因读《妙胜定经》,叹禅功德,便发心修寻定支。时禅师慧文在嵩山聚徒数百,乃往皈依,从受正法。北齐武平初(554年),领徒众南徙,恰逢梁朝倾覆,乃止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来学者益众。后于陈光大二年(568年)趣南岳,卒于陈太建九年(577年),年64。按:当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佛教也随之而分为不同特点的南方佛教和北方佛教。一般说来,南方佛教偏重于义理,即偏重于讲解;北方佛教偏重于坐禅,即偏重于修习禅定。所谓“南义北禅”。江东佛法,宏重义门;至于禅法,盖蔑如也。而慧思出身禅门,南投衡岳后,兼修义理,“陈世心学,莫不归宗;大乘经论,镇长讲悟”,[1]表现出一种“禅、解兼备”的特点。他昼谈义理,夜便思择,所谓因定发慧,定慧双开。后世南北禅宗,莫不承绪,尊称为“南岳大师”。

据道宣《高僧传》,慧思曾撰《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现存),又有《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门》等五部各1部。智在南岳传教,时间不长,但门徒众多,影响很广。慧思弟子大善、僧照均知名,尤以僧照为上首。智《训知事人》曰:“同学照禅师,于南岳众中,苦行禅定,最为第一”。而毛喜书中亦言:“南岳亦时有信,照禅师在岳岭,徒众不异大师在时。善公(当指大善)于山讲释论”。则慧思去世后,其门下继续在南岳活动,盛况不减大师在世之日。而南岳门下最知名者,则为智

2.智与天台宗之创立

智(538~597年),俗姓陈,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后迁往荆州华容(故治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落户。其父陈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可见智的出身门第也是挺高的。智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18岁时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出家(据《佛祖统纪》说,法绪是智的舅父)。年20岁,受具足戒。约在此时前后,北行,投慧旷律师,潜居大贤山修行。年23岁,往光州大苏山,依慧思禅师。慧思为说法华四安乐行,果证法华三昧。慧思常令代讲,惟于三三昧三观,智需要请教,其余均可裁解。慧思尝叹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并称道其说法为第一。由此知智在投依慧思前,以义理宣讲胜;投慧思后,则主修禅定。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学成辞师出金陵,居瓦官寺,创弘禅法。太建七年(575年)入天台,居佛陇。八年后又入居金陵。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陈亡,遂西走荆湘,感梦止匡山。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即后来之隋炀帝)敦请至扬州,为杨广受菩萨戒,自此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二年,坚请往荆襄,经匡山,至长沙,赴南岳报师恩。次年回到江陵,在当阳造玉泉寺,又修十住寺。居玉泉寺讲《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自荆下金陵,再还天台;开皇十七年,出至新昌(今浙江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其明年杨广为智者大师创寺,名曰天台,后改为国清。[2]

智者大师博得两朝数帝、四方道俗之隆礼,必因其人格伟大、学行精宏,且即其著述亦甚富,但多为其门人所记。灌顶《智者大师别传》有曰:

智者弘法三十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著文。奉敕撰《净名经疏》,至《佛道品》,为二十八卷;《觉意三昧》一卷;《六妙门》一卷;《法界次第章门》三百科,始著六十科为三卷;《小止观》一卷;《法华三昧行法》一卷。又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著章疏,可五十卷;若说《法华玄义》,并《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可三十卷。此三法门皆无文疏,讲授而已。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国清寺灌顶私记《法华玄》初分,得十卷;《止观》初分,得十卷,方希再听,毕共首尾,会智者涅槃。

天台宗自称为定慧双修,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道宣《续高僧传·慧思传》曰:

后命学士江陵智代讲金经(思造金字《大品》及《法华》二经,此乃指《大品》),至一心具万行处,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告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即谘受法华行法。则所谓:“法华三昧”,乃慧思所证得,而授于智者大师者,并非次第,而为圆顿。且“一心具万行”,似已蕴含“一念三千”之旨。《安乐行义》首赞《法华经》曰:

《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问,难言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非为次第禅门,而为圆顿一乘法门。二者之差别在解释“无相行”方面最为明晰。盖法华安乐行有两种,一曰无相行,一曰有相行。《安乐行义》文曰:

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境示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二禅地,三禅地,四禅地,空处地,识处,无所有处地,非有想非无想处地,如是次第,有十一种地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龇昙杂心圣行,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公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其释法华三昧之境界曰:

初发心新学诸菩萨,应善观眼原,毕竟无生灭。耳鼻舌身意,共性从本来,不断亦非常,寂然无生灭。色性无空假,不没亦不出,性净等真如,毕竟无生灭。声香味触法,从本已来空,非明亦非暗,寂然无生灭。根尘既空寂,六识即无生。三六如如性,十八界无名。众生与如来,同共一法身。清净妙无比,称妙《法华经》。《法华经》以三乘归于一乘,故得此三昧,则“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天台宗之教旨,要在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盖空、假、中三谛原本一体,无碍自在,三而一,三而三。此在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假。实则假、空乃从两方面看,假不离空,而假亦即空。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而此中道,亦不离空、假,亦即空假,故曰三谛圆融。

万象之实际既如此,而宇宙万物,种种差别,不过因一念之偶动现出之三千诸法耳。故《摩诃止观》曰: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而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此三千法界,纷然杂陈,仍在一念中。了知一念三千,则悟一切诸法皆由心生之理,而空、假、中三谛圆融之说显。三谛圆融之理,因无明、尘沙、见思三惑所覆而不显;欲灭三感,则需修假观、空观、中道观三观,三观均具一心之中,故曰一心三观。而显此三谛圆融之理,必赖三观。这也是由定生慧的根本宗义。

智生在荆州,成名后虽长居建康、天台,居荆楚之时间亦颇不短,故天台宗在荆楚地区之影响甚广。《续高僧传》谓智者门下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记,传业学士32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其于荆州玉泉寺讲法时,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致“州司惶虑,谓乖国式”。[3]其盛况可以想见。但智者大师逝后,历代天台宗祖师多居天台国清寺,所以天台宗的中心一直在天台,而荆州玉泉寺则是天台宗在中游荆楚地区的重要据点。到唐中后期,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天台宗渐趋式微。

    注解:

    [1] 《续高僧传》卷17《慧思传》。

    [2] 本段所述智者大师之生平事迹,据《续高僧传》卷17《智传》;《大正藏》卷50,页564;《国清百录》卷2、卷3;灌顶:《智者大师别传》等。

    [3] 《佛祖统纪》卷6《智传》。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