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生活与风俗
明清汉人的村落和苗族、土家的吊脚楼


    荆楚地区明清时期的民居,城乡之间多有不同,而西部山区少数民族的居住形式,与平原地区汉族民居也大异其趣。

平原地区的汉族大都聚族而居,一个村落一般都是由一个大家族组成的,也有的一个村落包含了数个家族,只有极少数由移民建成的村落,居民的族姓比较杂乱。荆楚地区的居民,尤其

是丘陵地区的居民,对于村落的建设,一方面强调自身的布局,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也很注意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一般都讲究山环水绕,枕山面水。[1]

例如黄陂县研子镇木兰山麓南端的大余湾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该村前有溪涧,后依青山,环以石墙,这就是民谣所称的“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是以御寇防盗。四周更有青山如黛,绵绵不绝,更奇的是村南双龟山前,有七块形色相似的花岗岩,当地号称为北斗。民谣云:“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垂线钓葫芦。”就是形容其山峦环抱的地理形势。

大余湾村是在明代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一道诏令,随着移民大潮由江西德兴迁至此地定居之后,逐渐建设起来的,因此村内明清时期的建筑比比皆是。这些建筑都是用修凿整齐的条石砌筑,顶作硬山式,隔间的垛墙覆瓦,昂首飞翘,檐额饰以彩画,内容有花草、民间故事、日常生活场景等。既美观大方,又坚固耐用。而由天井、庭院、转楼、厅堂、卧堂构成的院落更是幽雅宁静。院落与院落之间,由小巷将其串连起来,错落有致。村中还有一处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一片池塘与稻场交错环抱的景观,当地人称“如意太极图”。整个村落布局,有民谣总结得非常形象:“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2]

荆楚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兄弟民族的居址居室也颇有特色。光绪三十二年《古丈坪厅志》载云:

苗民依山结茅屋,室苦湫隘,间亦有瓦屋者。每屋三五间,每间五六柱,无层次定向,亦无窗牖,墙垣缭以茅茨,檐户低小,出入俯首。右设一榻,高四五尺,中设火炉,炊爨坐卧其上,曰“火床”。翁姑、子妇、兄弟、袖裡(妯娌)群处无避,惟夫妇同被。女长,则别设一床于右。牛、马、鸡、犬之属,皆居其下。室经死人则迁之。湘西苗族的居住习惯是依山为寨,聚族而居,据称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居住形式主要是干栏式三层吊脚楼。第一层用来关家畜,堆杂物,第三层存放谷物。第二层是人的居住、活动场所,突出的特点是在宽敞的走廊上安有美人靠,姑娘们坐在上面做针线,观风景,而这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生活在今天湘西通道、芷江一带的侗族,其居住的主要形式也是干栏式建筑。所不同的是,侗族村寨,皆以鼓楼为其中心建筑,这种建筑一般成宝塔形,底座宽大,顶部尖耸,一般以三、五层为多见。鼓楼为纯木结构,全用榫卯相套接,不用钉子。鼓楼周围有“先母坛”、舞台等公共建筑。在她们的周围,环绕着一家一户的干栏式木构建筑,这些干栏式建筑,多在三层以上,高的达五、七层,但与鼓楼一样,均为奇数。底层关养家畜及堆放杂物;第二层中间为堂屋,设有火塘,为全家吃饭、待客等活动的场所,堂屋两侧是父母或兄嫂的住房;三层以上是未婚子女的住房。[3]

土家族的民居,一般也是木结构,形式则依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居住在河谷坡地的居民,因为地势较为平坦,所以房屋建筑一般直接从地面起筑,很少用干栏式建筑。每幢房屋一般有三间,多者有五间或九间的。中间的是堂屋,为祭祖、待客等用途。两边的房间住人,称“人间”,右边的“人间”前半间为灶房,有火塘;后半间为卧房。土家族尚左,故一般父母住在左边。如果是兄弟,则兄长住左边,弟弟住右边。姐妹则一般住楼上。

河边的居民,则一般是干栏式建筑,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那韵味十足的吊脚楼了。楼分三层,底层堆放杂物,二层为吃饭、会客的活动场所,三层是住房。与苗、侗各族干栏式建筑不同的是,土家族的吊脚楼,三面绕以走廊,廊上有檐以遮雨。

此外还有一种是平地起筑的房屋与吊脚楼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是先盖屋,然后在屋的一侧或左右两边,配以吊脚木楼。这种吊脚木楼以两层居多,以四根木柱搭上木梁、木板,下层中空,可以关养牲口。上层一面敞口,三面绕以走廊,是姑娘们做鞋、绣花的场所。有的也把它作为仓楼用来贮存粮食之用。因为绕楼的走廊上有一排是空的柱子,如楼吊脚,所以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吊脚楼得名的由来。[4]

    注解:

    [1] 柯小杰:《鄂东南村落建筑风水探秘》,载《楚俗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2] 周大望、黄锂:《大余湾民俗村》,《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24日。

    [3] 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第十五章,岳麓书社,1997年。

    [4] 杨晶鑫:《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张良皋:《土家吊脚楼与楚建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