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生活与风俗
普遍的节日(图)


    (一)春节

春节古称“元旦”、“元日”,民间俗称“过年”、“新年”,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元,始也。旦,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个早晨,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夏代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称为岁;商代规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称为祀;周代规定农历十一月初

一为元旦,称为年。楚人最初也用夏代农历,以农历正月为元旦。春秋战国时期改为建亥的楚历(详见第八章第三节),以农历十月为刑夷之月,刑夷月初一为元旦。战国后期,秦人亦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之月,但不改十月为正月,而仍以农历十月为元旦。秦朝和汉初也规定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也称年。汉武帝时采用司马迁的建议,重新恢复了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称年。这一改变经历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后实行了公历与农历并用的制度。从1919年开始,公历的元月一日称元旦,过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过阴历年。所以说,近现代的春节,正是古代的元旦节。

荆楚地区的春节有哪些活动呢?《荆楚岁时记》叙述了南朝时期的春节风俗:在雄鸡高鸣的早晨,人们就起来了。首先在门庭外放鞭炮,驱赶恶鬼山臊。相传山臊高一尺多,一只脚,人触犯了它,它就叫你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生一场大病。此恶鬼最怕爆竹鞭炮一类的响声,故人们在春节这一天放鞭炮,希望一年都不要生病。接着,全家老小穿戴整齐,按长幼辈分祭祀祖先。然后喝椒柏酒、屠苏酒和桃汤,吃胶牙糖和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却鬼丸”,每人吃一个鸡蛋。每家门户悬挂两块桃木板,在纸帖上画一只鸡,贴在门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驱赶邪气,制服百鬼。

以上驱邪的各种方法,有些有一定科学道理。如用花椒和柏叶泡酒,饮后对人体确有驱邪扶正的医用功效。有些则比较荒唐,如却鬼丸。《荆楚岁时记》上,记载了一个楚人的故事:有一年春节,江夏人刘次卿走到街上,看见一个书生入市,众鬼纷纷躲避。原来这个书生出门前,家师给他一丸药,装在囊中,系在手臂上,说是避邪。刘次卿借来一试,果然所到之处,恶鬼望风而逃。后来,楚人采用这个药方制出却鬼丸。据《抱朴子·炼化篇》记载,该丸的主要成分是雄黄。

为了驱赶百鬼,除饮椒柏酒、服却鬼丸、挂桃贴鸡之外,大门上还要挂两幅门神画像,左神荼、右郁垒。神荼和郁垒是民间最早的门神形象,它们首见于《荆楚岁时记》中,说明以门神驱鬼的风俗很可能源于楚地、楚人。这两个管鬼的门神到唐代变成了秦叔宝、尉迟恭两个威武将军的形象,它们一个持剑,一个执鞭。到了宋代以后,门神又变成了黑脸大胡子的钟馗,钟馗专门捉鬼、打鬼、吃鬼。

宋代以后,拜年之风日盛,成为春节最主要的活动,说明春节的赶鬼功能逐渐让位于交际功能。拜年分三种类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长,二是宗族之间拜访,三是官僚朋友互相拜访。拜年起初是登门当面“恭喜”、“祝贺”,后士大夫改登门为送名帖投贺,于是出现了“贺年片”。贺年片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清代时兴“拜盒”,将红色的贺年片放在锦盒里派佣仆送去以见尊重。

清代、民国时期的荆楚年俗,主要有:放开门爆竹、拜天地祖先、“出方”拜年、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等。早晨开大门时要放爆竹,一为赶鬼驱邪,二为除旧布新。爆竹完毕将写有“开门大吉”一类的红纸条贴在大门上。举家拜天地、拜祖先、拜长辈以后,就要“出方”。按历书所载今年迎吉利的方向,出门行走。提壶挈酒,奉香鸣鞭,一路跪拜,迎神求吉,这称为“出方”或“出行”。早饭不似北方吃饺子,而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或者吃甜糍粑以应“一年甜到底”;或者吃除夕剩余的饭菜,取“年年有余”之意。早饭后外出拜年,不管遇到何人,一概举手抱拳相贺,语曰“恭喜”、“发财”、“顺当”、“吉祥”等。这时,街道上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满街百艺杂陈,各献高技,有的地方舞狮子,有的地方唱大戏,各种文娱活动要持续几天几夜。清代湖北《孝感县志》对当地春节有生动的记载:“元日早起,男女肃衣冠,焚香楮钱,拜天地、家神,卑幼拜尊长,名曰拜年。爆竹开门,向吉方拜,名曰出方,或有赍香楮诣寺观出方者。饮屠苏酒,俗无药味,止用椒柏酒。亲朋互拜,至必款留,曰‘拜年不空过’,疏亲均拜,曰‘拜年无大小’,各持糍糕以为礼。”

湖南过年与湖北相似而不尽相同。民国《嘉禾县图志》的记载比较详细:“凡正月元旦,喜放花爆,使人多禁忌。平曙开门,谓之‘开财门’。爇楮烛,敬家先,祭中霤及灶,拜天地,乃谒祖祠,谓之‘朝祖’。依历定喜神所向而出,谓之‘出行’。见尊长或平辈,无老少相见辄曰‘拜年’。过丧家,谓之‘烧新香’。稍贫户之子女,三五成群,按门而入,口语曰,新年新岁,万年富贵。各给以米或苞谷一羹具乃去,谓之‘放大吉利’。邻里报宴,谓之‘请正月饭’。少年子弟列队为鱼龙、狮子、竿僮、角抵诸戏,或杂秧歌。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跳唱,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

荆楚地区从古以来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等。他们也过春节,只是在时间上和内容上与汉族有一些差别。生活在鄂西和湘西的土家族过“赶年”,意思是比汉族赶前一天过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九过除夕,三十过春节。传说明代嘉靖年间,容美土司田九峰在浙江与倭寇打仗。为了趁过年偷袭敌人,提前一天让战士过年,除夕那天进攻倭寇获胜。为纪念先人这次战功,以后一直沿袭了赶前一天过年的习俗。土家族过春节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参加者万人以上,场面非常壮观。土家族的年饭也很有特色,称坨子饭,即切大坨大坨的猪肉,拌上小米和灌肠一起蒸在米饭上。

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等省的苗族在农历十月过“苗年”。苗年的主要活动是“赶年场”,包括踩芦笙、跳年舞、斗牛、“游方”等活动。“游方”是男女对歌,选偶结亲的活动,非常热闹。唱到情投意合的时刻即互赠礼品作为“信物”,以示永不变心。苗族在农历十月过年,是先秦楚国历法的“十月岁首”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苗族的祖先生活在楚国境内,受楚国的影响,所以苗年在农历十月举行。

湖南与广西、贵州交界之处的侗族,过春节与汉族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内容却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大年初一,侗家首先要祭达摩娘娘。达摩娘娘是侗族人民共同的祖先和保护神。这一天要串寨做客拜年,叫“行年”或称“鸡尾客”,因为去串寨的芦笙队队员头上都插着漂亮的鸡尾毛。很多村庄举行集体宴会,会上要讲“款”(侗族根底),要“哆罗”(男女对歌),要唱侗戏,要玩龙舞狮。春节期间还要舞春牛,青年男女以优美的舞姿模仿初春犁田、耙田、砍田坎、捞鱼虾等农事动作。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