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哲学思想
东汉“帝乡”的思想学术



    东汉王朝“龙兴”于荆州南阳,南阳为“帝乡”,地近关、洛,既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又兼受荆楚与中原文化的影响,因而成为东汉一朝的思想学术重镇,成为荆楚向中原提供思想资源的枢纽。刘秀将王、霸、儒、道混煎为一剂“柔术”之汤。荆楚思想随着隐逸被引出了山林,装点庙堂。

1.黄老思

想与“柔术”

刘秀,字文叔,东汉开国之君,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生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参加了反王莽起义,在更始政权中历任太常、偏将军、破虏大将军,并先后封为武信侯、萧王,公元25年,称帝于常山鄗县(今河北高邑县),年号建武,在十余年间,刘秀的政权基本实现中国的统一。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崩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谥“光武”,庙号“世祖”。

刘秀与荆楚渊源较深,昆阳之战后,三十岁始转战出南阳,而此前,除短期到长安习《尚书》外,基本上未离开过荆州;称帝后,在他的周围,也长期存在着一个以南阳人居多的臣僚集团;刘秀虽不以思想家著称,但荆楚黄老思想,对其行为与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刘秀常常深自养晦,自损自下,充当某种“不起眼”的角色,使他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能够应付裕如。对道家的“守雌”、“贵柔”主张,刘秀深有心得。建武十七年,刘秀威加海内归故乡,设酒招待乡亲族人,席间,他的伯母婶娘辈感慨地说:“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通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刘秀大笑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光武本纪》)

刘秀融合儒、道思想来说明这种“柔道”,他说:“《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胜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者残。残灭之下,虽成必败”(《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

刘秀融合儒道的思想倾向,对东汉王朝的建立与迅速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也为东汉王朝的荆楚思想家确定了基调。

2.谶纬之学与尹敏的谲谏

谶纬是东汉王朝的“显学”。“谶纬”之“谶”通常是某种政治预言;而“纬”是相对经学而言的,是穿凿儒家经书以附会谶言的学说。“谶”与“纬”原不相干,但二者结合而成为“谶纬之学”,从方法角度来说由来已久,西汉的董仲舒实为其奠基者。当代著名思想史学术大师任继愈先生认为,谶纬是封建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1]

“谶纬”之成为显学,与刘秀关系很大,“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趋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也”(《后汉书·方术列传》)。刘秀将谶纬当作夺取天下、巩固王朝的手段:他登基称帝时,就利用《赤伏符》;他与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一面开展军事的较量,一面各以图谶宣传自己代表“天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郑兴、贾逵等大儒纷纷附和谶纬。然而,荆州南阳学者尹敏却直言不讳地批判、并以独特的手段嘲弄了谶纬之学,与后来的桓谭、王充、张衡等一同成为东汉王朝谶纬之学的不多见的异议者。

尹敏,字幼季,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县)人,生年不详,卒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光武帝曾命尹敏校图谶,尹敏很不以为然,说:“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见光武帝难被说服,他就拿谶书开玩笑,在其阙文上添写了“君无口,为汉辅”几个字,希图“君无口”(隐“尹”姓)得到重用。刘秀看出了这里面的破绽,他当然不容别人利用谶书,也没有理会尹敏的谲谏,尹敏此后一直受到冷落,未得重用[2]

3.与世殊技,固孤是求

张衡,字平子,东汉荆州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北)人,生于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顺帝永和四年(139年),十九岁入洛阳观太学,从经学大师贾逵问学,二十三岁时,任南阳郡主簿,永初二年(108年),汉安帝征为郎中,始为朝官,历任尚书郎、太史令、公车司马令、侍中、河间相、尚书。

张衡是杰出的科学技术大师,制作出令后人引为骄傲的浑天仪与地动仪;他是文学家,其文赋令东汉一朝文学生辉;此外,他还是一个思想家。

张衡具有恬淡的学者人格,志在学问,既不以尊显为荣,也不消极避世。他在《应间》[3]中表明了这样的心志:“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他坚定表达了“与世殊技,固孤是求”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目标。

张衡对世界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在《七辩》中,他塑造了一位“背世绝俗,唯诵道篇,形虚年衰,志犹不迁”的“无为先生”,居室之堂皇、饮馔之丰盛、乐舞之绚烂、女侍之妖艳、舆服之华丽,皆不能动其心,而汉政之维新,却令他“翻然回面”,意欲作为。

张衡对横行于东汉王朝的谶纬迷信曾痛加挞伐。阳嘉元年(132年),他上疏顺帝,坚决要求禁绝图谶。西汉哀帝、平帝时期开始盛行的图谶,既是社会政治危机的产物,又危及东汉政治局面的安定,同时,图谶得以盛行,确以愚昧为沃土。如何破除图谶迷信呢?他的具体科学实践不无潜移默化之功;另一方面,张衡要求通过政治手段禁绝图谶迷信,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它背后隐藏着政治阴谋。

张衡有自发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在《二京赋》中,他借用“安处先生”的口吻讥讽了“冯虚公子”的“贵耳而贱目”,“陋今而荣古”,这说明他有重视经验,反对崇古的取向。他尽其可能地给予这个世界以物质的、数量的解释,如将月亮解释为日光反射,将月食解释为日光蔽于地;他是中国最早提出“浑天”说的人,尽管“浑天”对天地的解释还非常朴素,但毕竟较之“盖天”说进了一大步。

但是,当张衡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上升到哲学认识的时候,就不得不乞灵于《老子》了,他在《灵宪》篇中构筑的世界观,就完全是道家的:“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混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张衡的思想中,时常可见到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髑髅赋》,写得比较谐趣,借庄周髑髅之口,道出“死为休息,生为役劳”的苦趣,寄托自己对浮生的厌倦。

董仲舒以来的灾异学说中的天人感应观对张衡影响颇大。他认为:“政善则休祥降,政恶则咎徵见。……天人之应,速于影响”,他将133年洛阳地震与朝政联系起来,称是“天意”[4]。 安帝延光四年(125年)三月朔发生日食,他将日食视为朔方郡有兵患的预兆。汉顺帝初即位,洛阳发生瘟疫,他归因于没有祭祀安帝,“尊灵见罔,岂能无怨?”他主张想办法“取媚神祇,自求多福”[5]

    注解:

    [1] 参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册。

    [2] 参见《后汉书·儒林传》。

    [3] 见张衡著、张震泽校注:《张衡诗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 《张衡诗文校注·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

    [5] 《张衡诗文校注·上顺帝封事》。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