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哲学思想
儒道释的碰撞与融会



    (一)   荆楚玄学

1.魏晋玄学与荆楚玄风

魏晋之际,儒道融合为玄学,其开创者是荆州南阳人何晏。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市)人,东汉末大将军何进之孙,幼年极受继父曹操宠爱,正始元年(240年),曹爽掌握大权后,援引何晏为散骑侍郎、吏部

尚书, 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何晏与曹爽等一并被族灭。魏晋人所作史志将何晏写得十分不堪,但终不能掩抑其思想家的地位。

吏部侍郎主持官员的铨选,何晏欲利用这个权力,将年未二十的青年玄学家王弼提拔为黄门侍郎,虽因丁谧、曹爽等反对,仅得任为台郎,但此事造成很大的轰动效应,玄学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何晏本人既是第一代玄学家,又是玄学的倡导人、玄学家的奖掖者。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载:何晏“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数十篇”。将儒家思想与源于荆楚的道家思想结合起来,是玄学的基本思想倾向。

玄学的出现,使汉魏以来的思想学术面貌发生了十分重要的改观。《文心雕龙·论说》云:“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在玄学中,“三玄”(老、庄、易)儒仅居一;而道家“自然”又在价值上凌驾儒家“名教”之上。置诸数百年来的“独尊儒术”的传统背景下,玄学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

玄学崇尚“义理”思辨,以“有”与“无”、“性”与“情”、“形”与“神”等范畴,取代战国至两汉儒学主流中的“天”与“人”,成为中国中古哲学的基本范畴,并为佛学走向中国提供了必要的思想铺垫。玄风随晋王朝播迁而南,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南朝学风。荆楚原有道家学说根基,加上六朝时期荆楚守牧多好清谈,因而玄风蔚然。

2.《更生论》之辩

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生于西晋元康三年(293年),卒于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他历任荆州州郡从官、郡守,入朝任郎中令、侍中、廷尉,最后为长沙相。他甚得时誉,江夏太守谢尚称之为“湘中之琳琅”,有人称之为“荆楚之材”,桓温更以为“此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罗含有集三卷,除了清人严可均编入《全晋文》的《更生论》与《答孙安国书》外,现在已经见不到其余完整篇什了,但幸好这两篇能为我们提供罗含哲学思想的轮廓。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生于西晋太安元年(302年),卒于东晋太和六年(371年)。他生于名门,年轻时即与有盛名的殷浩抗论。起家佐著作郎,出补浏阳令,陶侃、庾亮、庾翼、桓温等历任荆州刺史先后用为参军,后随桓温伐蜀,担任过长沙太守。他长期在荆楚做官,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皆已亡佚。

在《更生论》中,罗含首先引用了玄学家向秀关于天地万物与人类关系的论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罗含阐发了时空上无穷的一(天地)与数量上有限的多(万物)的关系:多包罗于一,即万物统摄于天地。天地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依据。天地的永恒,取决于万物“更生”;“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只能出自天地了。“天地”不仅是本体,而且是自为的主体。

他设定了一个“万物有数”的命题,又借助《易·系辞》“穷神知化”一语为津梁过渡到他的“更生”变化学说。神既可穷,则意味着认识对象的有限。推导出来的结论是:有形者不得无数,人物有定数,彼我有成分。

在这样的框架内,“更生”就被限定于“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得化而为我”,“贤愚寿夭,还复其物”、“不失其旧”。生死表现为循环往复的质的聚散与神质离合。故“凡今生之生,为即昔生生之故事”,“今我故昔我”。今世之我是已经消亡的前世之我的唯一的复本。用这种观点看待生死问题,则存在或消亡是一个虚假的问题。罗含最终还是没有跳出道家学说的圈子。

或许由于“更生”看似“轮回”吧,梁代僧将《更生论》收录《弘明集》中。没有资料证明罗含是佛教徒。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曾长期依傍道家,因而《更生论》被佛教引以为助,亦不足为奇。

《更生论》写成后,罗含寄给了长沙太守孙盛。

孙盛读后,致书罗含,肯定《更生论》“是好论也”,但不同意更生“不失其旧”的观点。他认为:“今万物化为异形者,不可胜数”。罗含有一个明显的漏洞:神质既分,质有聚散,那么离开“质”的“神”是否仍作为一个完整的东西存在着?罗含未直接论及,但从其更生之质由散复聚而“神”复来契合的阐述看来,“神”是独立存在着的。孙盛认为,“形既粉散,知亦如之,纷错混淆,化为异物,他物各失其旧,非复昔日”,这样,则“知”(即“神”)也将随质之散而散,化为异物。今之我绝非昔之我,生死绝非如寤寐,“此有情者所以悲叹”者也。

孙盛的思想倾向是反道家的。他不仅鄙薄王弼,更著有《老子非大贤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道家之祖。

这次二人间的哲学讨论,以罗含的妥协而结束。总体看来,《更生论》的思想是比较粗疏的。几十年后,荆楚发生了一场更深入持久,更高水平的哲学论争。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