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哲学思想
“因物而见理,因器而见道”
(图)



    为破除道家、佛教及玄学虚无主义,王夫之提出最高的、终极的“诚”。他认为,虚无论者讲“无”、“空”,是由于无能或怠惰。他抽掉了虚无论蹈向空际的“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梯子,指出,“无”以“有”为前提,“才说个‘形而上’,早已有一‘形’字为可按之迹,可指求之主名”[1]。世

界没有所谓“无”,太虚也是为气所充溢的,并不是“无”。

“诚”是一个根本的、绝对的哲学范畴。是“无对之词”,是“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及形”的“极顶字”(《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2]。“诚”既为形式性的“理”或“道”,又为质料性的“气”或“阴阳”,是道器一体的浑然无极的“太极”。“太极”是具有时空无限性的客观存在,其中“阴阳之体,缊相得,和同而化,充塞于两间”[3]。王夫之提出“太极者乾坤之合撰”,并主张“乾坤并建”(《周易外传》卷五)。这一主张颇具深意,历来易学家都将阴(坤)阳(乾)二气与地、肉体和天、灵魂分别联系起来,并以崇阳抑阴来表达其唯心主义取向。他强调二者无先后,无主辅,矫正了这种取向。

“道”具普遍性,无处不在,无穷无已,盈于天地之间,“含万物以入万物,方往方来,婉嬗希微,固不穷已”[4]。同时,它又不能超然于形器之外,天下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离开具体的个别,就没有抽象的一般。“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5],故人们只能“因物而见理,因器而见道”[6]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不可谓之道之器也。”。这是一个卓越的见解。“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尽器则道在其中矣”[7]。“器”具有无比的丰富性,人类活动及其条件是具体、个别的,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周易外传》卷五)。

“道”“器”关系与“理”“气”关系是相表里的哲学范畴。以程朱为代表的正统理学以“道”凌驾“器”,与其以“理”统辖“气”是一致的。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8]。一说无间隙,一说有聚散,他对“气”的空间性状表述得并不圆满。

理与气不能相离,“理在气中,气无非理”(《张子正蒙注》卷一)。理不先而气不后,“气”是世界的本质,“天人之蕴,一气而已”,因而,“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这些主张,表明了王夫之在理气关系范畴上的唯物主义立场。

理与天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天——即自然造化,亦即“诚”,是绝对的,而理只是相对的,理与道,是由非理、非道来界定的,而天则不可用“非天”来界定,自然气化过程中体现出有别于“非理”的“理”,这才有了所谓“理”,“理”与“非理”,都是“天”派生的。

但王夫之没有信心将“气”作为“理”的根据,时而搬出“天”以说明“理”的由来,充当第一推动者。此“天”并非阴阳五行之天(附地之天),而是“清虚一大”的“先天”(经星以上之天)。它“不可以质求,而并未有气”,“无色、无质、无象、无数”,是“为理之所自出”的天(《思问录·外篇》)。这样说明“理”的由来,固然算对“理”“先天地而生”论的克服,但他同时也将“气本”说一笔抹掉了。经星以上之天,是连“气”也没有的,它简直就是“无”,王夫之竟几乎又回到了虚无论!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道器关系与体用关系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有形然后有形而上,“用者必有体而后有用”(《张子正蒙注》卷三),“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读四书大全说》卷四)。王夫之以“体以致用”,“用以备体”,“体用相涵”等命题阐述了存在规律与运动规律的同一性。

运动是存在者的存在依据。“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动为造化之权舆”,“夫天地之所以行四时,生万物,亘古今而不息者,皆此动之一几相续不舍,而非窅然而清,块然而宁之为天地也,审矣”(《周易内传》卷二)。他不同意周敦颐的静而生阴之说,“虚空即气,气则动者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而生哉?”他还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思问录·内篇》),这一命题,令人对王夫之的思维水平刮目相看。

    注解:

    [1]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2卷;《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1年。

    [2] 王夫之:《尚书引义》第3卷,中华书局,1962年。

    [3] 王夫之:《周易内传》第5卷,《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91年。

    [4] 王夫之:《老子衍》,中华书局,1962年。

    [5] 王夫之:《周易外传》第2卷,中华书局,1977年。

    [6] 王夫之:《四书训义》,《船山全书》第7册,岳麓书社,1991年。

    [7] 王夫之:《思问录·内篇》,中华书局,1956年。

    [8]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第1卷,中华书局,1975年。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