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尚变革新的唯物自然观和认识论


王安石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而自然界是“道”的本体。他说:“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又说:“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道、天的本体,是物质性的“元气”。这个元气,是自然的。他在《老子》一文中说:“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

物之所以成也。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可见,他说的道、天、元气、自然,含义相同,都是客观物质性的概念。

他认为,万物的化生,是道分阴阳二气,再化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由这五种元素演化成万事万物,这叫“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王安石关于世界本原和万物生成的这些论述,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世界是物质性这个基本点出发,王安石进而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着的。他明确指出:“尚变者,天道也”,“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夫哉”?他的《字说》解释“除”字的含义是:“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不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在不停顿的新故相除即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由此得出结论:“圣人所以贵乎权时之变者也……使汤、武暗于君臣之常义,而不达于时事之权变,则岂所谓汤、武哉?

事物变化的动因,王安石认为是其本身“有耦”、“有对”,而且“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耦即偶,指事物的配偶,相互联系。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等,“皆不免有所对”,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的两面,既联系又对立,万事万物便变化无穷。尤为可贵的是,他注意到了渐变与突变的不同形态,指出“因形移易谓之变,离形顿革谓之化”,把因形的移易与离形的顿革区别得很清楚,这是精彩的辩证分析。

王安石的认识论也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的。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可以认识的,“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日月星辰,山川大地,社会财富等类,都可计量认定。究竟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要依赖思维。正如王安石强调博览诸子百家的时候,要以义理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他在涉及认识论问题时,主张善视、善听,“以思为主”。

关于人性论,王安石认为先有形体,后有人性,否定有先天的人性,反对所谓君子性善、小人性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说:“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他赞同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不同意孟子、荀子、扬雄、韩非诸人关于性善、性恶的说法。性无善恶之分,情则有喜、怒、哀、乐、好、恶、欲之别,当此七者发泄于外而见于行,表现为“情”才有善恶区别。行动恰当其理,是圣贤;违背了理,即是小人。因此,所谓“上智”、“下愚”,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的实践造成的,“非生而不可移也”

由性而说及命,王安石坚持他的实践观点。他举例说,一个人的才德当处于贱,却反处于贵;其行当得大祸,而反得大福。如孔子有大德,却困于乱世,求有所用而不得,这就是“命”。“所谓命者,盖以谓命之于天”,非人力所致。因此,王安石指出:“是以圣人不言命,教人以尽乎人事而已。”在承认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反常的事象前提下,转而强调主观努力的意义,引导人们立志修身,立志治国平天下,这是王安石的特色。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勇气,支撑着他实施变法,改革弊政,发挥出“三不畏”精神。他追求先王道德义理,抓住权时之变的精髓,致力于礼、乐、刑、政四术,惟务“修成万物”。当形势变化,新法无法继续推进的时候,他没有屈志媚俗,毅然退归山林。其理论与实践,如水流行,“因地而曲直,故能宗于海;圣贤因时而屈伸,故能宗于道”。

 

注解:

①《非礼之礼》,见《王安石全集》卷67

②《洪范传》,见《王安石全集》卷65

③《二程粹言》卷上,《论道篇》引。

④《原性》,见《王安石全集》卷68

⑤《性说》,见《王安石全集》卷68

⑥《禄隐》,见《王安石全集》卷69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