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江右王门与罗洪先的学术思想


一  风靡江西的王门学派

明代中期开始兴盛起来的王守仁心学,与江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17岁时来南昌娶诸氏为妻,返归途中至上饶,拜见理学家娄谅,请教朱熹格物之学,深相契合。随后泛滥词章,兼研佛老,承继陆九渊的“心学”,提倡“求理于吾心”、“知行合一”,建构他自己的心学体系。正德十一年(1516),他受命为南赣巡抚,提督军务,统兵镇压了赣闽粤的农民军。王守仁在剿抚齐下的军政实践中,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命题,在农民军山寨废墟上添置县治,扬言要“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义冠裳之地”,又建学校讲学,宣扬其“心学”主张,强化封建伦理教育。正德十四年(1519)夏,他平定了南昌宁王宸濠的叛乱,却被宦官谗害,遭武宗猜疑。他“忍让”恭顺,渡过劫难。在南昌深居反省,得出“致良知”的体会。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1]嘉靖六年(1527),他赴广西镇压少数民族人民起义,途经南昌、吉安、赣州,讲学不辍,听众四集。次年底回归,病卒于南安(今江西大余县)

王守仁毕生的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广布于江西。王守仁的事功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其学术思想的声誉,赢得了信徒。江西士绅钦佩他的功业学术,拜他为师,正如黄宗羲所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王守仁身后,其学术曾被定为“伪学”,但受到的崇信反而更热烈,江西的门人表现尤为突出。嘉靖十三年(1534),邹守益等安福县王门弟子建书院于四乡,春秋二季汇聚吉安府的学人在青原山大会讲,促成天下王门弟子到处聚讲,蔚然成风。

江西的王门弟子众多,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学群体,被选入《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的学者多达30人,其中安福邹守益、王时槐,泰和欧阳德,永丰聂豹,吉水罗洪先、邹元标,新建魏良弼、邓以,南城邓元锡,南昌章璜等,都是代表中的杰出者。就这些学者的乡贯地域观察,以吉安府最多,计20名,尤以安福突出,达12名,超过三分之一。详情如下表:

江西各府县学者入选《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的人数

吉安府

南昌府

赣州府

抚州府

建昌府

安福

泰和

永丰

吉水

庐陵

新建

南昌

于都

临川

南城

12

3

2

2

1

4

2

2

1

1

明代江西1378县,而著名学者集中在赣江中下游的10县,可见分布极不平衡。为什么会形成四周稀缺而集中腹心的局面?值得深入考究。下面简介几个学者的概况。

二  邹守益等人的思想活动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人。正德六年(1511)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王守仁来江西任南赣巡抚,守益赴赣州向他请教,从此成了王学的重要传播者。他忠诚于良知之说,认为“良知之教,乃从天命之性,指其精神灵觉而言。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无往而非良知之运用”。又说:“圣门之教,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尘俗也。”由天性而来的“良知”,是不杂尘俗的,这与“天理”的说法一致。所以,他又认为:“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此正毫厘千里之几,从良知精明流行,则文、武之好勇,公刘、太王之好货色,皆是天理。”[2]他全力弘扬师说,以极大的热情去讲学,参与大小会讲七八十次,频繁地与学者辩说切磋,足迹遍及江南各地,弟子“以千计”。他反复宣传主敬,做到戒慎恐惧,使“良知”体行在日用伦物之中。其子邹善,孙邹德涵、德溥、德泳,都以传承王学著称。

聂豹(14871563),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说,与辩难,心益服。”[3]后闻守仁卒,设其灵位拜祭,以弟子自处。巡按福建,构筑书院以讲学,刻守仁《传习录》“以明正学”。巡按顺天府(今北京市),又重刻《传习录》及《大学古本》等守仁著作,教授生员。

聂豹声称,良知之学是王门相传指诀。这个“良知”是与生俱来的“纯一本体”,爱亲敬长等行为,是良知的“发用流行”,不可将爱敬视为良知本身。所以“本体复则万物备”,复本体才是立“大本”。[4]为了培育良知本体,必须“无欲”,“至静”,涤滤自身。他说:“才觉无过,便是包藏祸心。故时时见过,时时改过,便是江、汉以濯,秋阳以暴。”又说:“机械变诈之巧,盖其机心滑熟,久而安之。其始也,生于一念之无耻,其安也,习而熟之,充然无复廉耻之色,放僻邪侈,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耻也。”[5]激励“修身”,鞭挞贪鄙,聂豹也是激进的。

欧阳德(14961554),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人。往赣州从王守仁学,嘉靖二年(1523)赴京应考,策问的题意阴诋王守仁,他和魏良弼(新建人)等仍以师说对答,毫无隐讳,竟登第。出任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知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作讲亭,与诸生及四方学者讲论其中。丁父忧居乡,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逐日讲学。后官至礼部尚书,立朝言事,不避权贵。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间,与徐阶、聂豹、程文德(浙江永康人)主持灵济宫讲会,与四方名士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6]

欧阳德治学力求朴实不虚,论良知则简明,不尚玄远。他认为,良知“有常而本体不息,不息故常动;有常故常静。常动常静,故动而无动,静而无静”。所以,谈良知“不须论动静”。这个良知是常人皆有,“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得,其见君子而厌然,亦不可不谓之良知。虽常人恕己则昏者,其责人则明,亦不可不谓之良知。苟能不欺其知,去其不善者以归于善,勿以所恶于人者施之于人,则亦是致知诚意之功。即此一念,可以不异于圣人”[7]

王学师友中对“良知”的理解,有深浅详略的不同,相互间的书信讨论之外,还有各种样式的聚会交流。邹守益、罗洪先、罗钦顺、聂豹、欧阳德、黄弘纲(于都)、陈九川(临川)以及浙中的钱德洪、王畿等人,都参与了讨论,促进了王学在社会上传播。

刘文敏(14901572),字宜充,号两峰,安福人。与同乡刘邦采一道赴浙而禀受王守仁之教。文敏笃行“良知”思想,瞬息不少懈,力戒“谈高远而行遗卑近”。在关于“良知”的辩说中,赞同聂豹主于“归寂”的观点。

黄弘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于都人。师从王守仁于赣州,列于高第。守仁归浙,弘纲随侍四五年。守仁卒,又居守其家三年。后官至刑部主事。致仕归来,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讲学,流连旬月。弘纲善于推演师说,认为“以意念之善为良知,终非天然自有之良”。又以为“顿悟”是积渐的结果,“先师之学,虽顿悟于居常之日,而历艰备险,动心忍性,积之岁月,验诸事履,乃始脱然有悟于良知。虽至易至简,而心则独苦矣”。[8]

弘纲的同乡何廷仁,同在赣州学于王守仁门下,列为高第,论学务为平实,使学者能有所遵循。他说:“知过即是良知,改过即是本体。”又说:“圣人所谓无意无情者,非真无也,不起私意,自无留意留情耳。若果无意,孰从而诚?若果无情,孰从而精?”“苟无欲焉,虽纷华杂扰,酬酢万变,而其心未尝不静也。”王门弟子在王守仁殁后,聚会于南京,诸生往来者经常是数百人,其中浙东、江西学者尤众,而最能阐释守仁学说的是黄弘纲、何廷仁及浙东的钱德洪、王畿,“时人语曰:江有何、黄,浙有钱、王”[9]

三  罗洪先“经世以无欲为本”的思想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幼年仰慕罗伦,立志求圣贤之学。罗伦,永丰县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第一。为人刚正,惟义是求,傲视权贵,不求名利。居家倡行乡约,著书讲学,人称一峰先生。其家贫冻馁,而对客谈学不倦。罗伦刚介无欲的品行,在洪先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罗洪先闻王守仁讲学赣州,欲往受业,被父亲阻止。后师事同邑李中,于都黄弘纲、何廷仁,深研致良知宗旨。手抄王守仁《传习录》,研读至忘寝食。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第一,亲友来祝贺,他说:“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10]已经确立远大的抱负。他的人生准则是:“苟当其任,皆吾事也。”平素甘淡泊,练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有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都加意咨访。强烈的经世欲望,促使他博学多识,有服务社会的才干。县内田赋不均,豪绅巨室兼并土地,逃避赋役,他建议厘革,官府委托他主持其事。经他“精心体察,弊顿除”。有一年饥荒,他筹集到粮“数十石”,和友人一道散粮赈济。有流寇入吉安,地方官惊慌失措,他代为谋划战守计策,加强了防务,寇不敢犯。他精研地理形势,在元代朱思本《舆地图》基础上,绘制成《广舆图》2卷,寄托其经世治国的志向。

罗洪先宗承王守仁“致良知”之学,虽然未能当面听守仁教诲,却比及门弟子学得更深入,领悟得更透彻。他编撰《阳明先生年谱》,于序言中写道:“善学者竭力为上,解悟次之,听言为下。盖有密证殊资,默持妙契,而不知反躬,自求实际,以至不副宿望者矣;固未有历涉诸难,深入真诠,而发之弗莹,必俟明师面临私授,而后信之久远也。”[11]他不是只说不行的人,而是竭力反躬者,真正久远信守“致良知”学说。他坚守“良知”之说,更看重做“功夫”要兢兢业业的实行,不能是“以良知致良知”,不应该无功夫可用。

罗洪先以《易》大传“寂然不动”、周敦颐“无欲故静”的命题教导学人。不动与静,皆因心中无贪,不纵情恣欲,自己能收摄保聚良知本体。主静不是无动,而是动静不偏,无有私恶之念。他说:“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力巨”;断绝自私二字,“当生而生,当死而死,致命遂志,杀身成仁”。将论说主观修养的命题,赋予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含义,把修身和经世结合在一起,避免了王学末流空谈良知的弊病。

罗洪先与浙中王门的代表者王畿、钱德洪是好友,而对“良知”的理解并不一致,于是书信往来,长期争论。王畿认为:“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罗洪先反驳说:“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罗洪先曾在岩石洞中静坐悟道三年,然而又强调反躬笃行,贫穷而不忘沟壑,使“良知”思想带上实践性和唯物论因素。

 

注解:

[1]《王阳明全集》卷34,《年谱》二。

[2]《东廓邹先生文集》卷5,《与吕泾野》。“文、武之好勇”,指周文王、周武王率军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公刘、太王之好货色”,指周族首领公刘、古公亶父(太王)率众开垦种植,发展农业的事迹。

[3]《明史》卷202,《聂豹传》。

[4] 聂豹:《困辨录·辨诚》,见《明儒学案》卷17

[5] 聂豹:《困辨录·辨过》。

[6]《明史》卷283,《欧阳德传》。按:《明儒学案》卷17,《江右王门学案二》欧阳德传:“学徒云集至千人”,与《明史》所记“五千人”殊异,待考。

[7]《明儒学案》卷17,《南野论学书·答刘道夫》。

[8] 黄弘纲:《洛村语录》,见《明儒学案》卷19,《江右王门学案四》。

[9]《明史》卷283,《何廷仁传》。

[10]《明史》卷283,《罗洪先传》。

[11] 罗洪先:《阳明先生年谱考订序》,见《明儒学案》卷18,《江右王门学案三》。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