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戏剧与艺术
植根民间、高亢粗犷的南戏高腔——弋阳腔


  弋阳腔形成于江西广信府的弋阳县,是南戏发展与传播中形成的一种著名声腔,与南戏的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合称为南戏“四大声腔”。

弋阳腔大约产生在明代初年,兴盛于明代中叶。宋、元之后,形成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广泛流传于东南各省。弋阳旧属广信府,而广信、饶州二府在历史上本属江南东路,为

江浙行省所管辖,到明代洪武初年才划归江西省。这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使赣东北广大地区也成了南戏的一个主要传播地。南戏传入弋阳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由于语音、语调的差别,其曲调不断改变,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地方性特征。同时,又不断采用当地的民间音乐,如秧歌、小调等丰富自己,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声腔。

乐平市坑口村古戏台

    清代李调元在《剧话》中记载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歌’,‘秧’即‘弋’之转声。”关于这种声腔的音乐,李调元说:“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李调元这个说法是可信的。早在明代,汤显祖作《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就曾将它和南戏的昆山、海盐两大声腔作过对比,汤显祖说:“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调喧”则高亢、粗犷、豪放、激越,而这正是“其节以鼓”、“一唱众和”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弋阳腔的这种特点,使它具有赣东北地区极其浓烈的乡土气息,也使它适合于在广场草台随处演出,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所以,尽管贵族、士大夫阶级对它非常厌恶,屡屡排斥,声言“闻而恶之”、“趋而避之”,但却拥有大量的听众和观众。这种乡土气息,使它充分保留了民间艺术的本色,没有受到上层文人的加工和改造,因此在剧目方面也不太讲究文辞和声律,舞台艺术也不及昆山腔、海盐腔等剧种那样细致。正如江西巡抚郝硕复奏查办戏曲的奏折中所说:“查江右所有高腔等班,其词曲悉皆方言俗语,俚鄙无文,大半乡愚随口演唱,任意更改。非比昆腔传奇,出自文人之手,剞劂成本,遐迩流传,是以曲本无几。”恰恰正是这种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历史资料来看,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弋阳腔的流传范围已由江西扩展至大半个中国,尤为盛行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以及北京等地,成为了一个影响相当大的声腔剧种。

弋阳腔在音乐上以高亢、粗犷著称,在曲调上直率奔放,“字多腔少,一泄而尽”,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取徒歌与帮腔相结合的形式,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是在帮腔中衬托以音响效果强烈的打击乐器,以突出其高亢喧嚣的特点。发展到后来,弋阳腔艺人又创造了“滚调”,即在曲前、曲中、曲尾另加五言七言诗句或惯用成语,放歌或朗诵,以作为解释剧情、刻画人物、调剂声腔的手段。这种在曲文中加滚的办法,大都以通俗的韵文来阐释深奥费解的曲文,更便于观众理解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因而也使弋阳腔剧种更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更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和对不同地域的适应性。

明代弋阳腔的演出剧目,由于作品大量散佚,已难窥全貌。但从已发现的材料看,便有一百余种,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显示出相当强的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舞台面貌。因此,弋阳腔不仅在表演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在戏曲文学上也有相当的成就。

弋阳腔在向各地传播的过程中,又与当地语言、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发生变化,先后演变成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广腔、京腔等十余种新的声腔,戏曲史上统称为弋阳腔系统或高腔系统。其中除乐平腔广泛流传于赣东北地区以外,形成于安徽的青阳腔也传入江西北部的湖口、都昌等地,发展成为“九江青阳腔”。弋阳腔自身也以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在清代中叶又成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