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史前文化
塞北最早的村落及早期农耕文化


 人类社会经历了中石器时代以后,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和自然环境复杂,各地发展各具特点和不平衡,但这时各地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先后出现了农业和家畜饲养,并且发明了陶器。人类由于生活有了一定

的保证,因而出现了长期定居的氏族村落,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变化,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提高又促使社会逐渐转变,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总之,这时中华大地均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并不断发展。

从目前全国的资料来看,对中国古代文化应分几个系统去研究这个问题,多元论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但如何分法,则说法分歧。有人根据中国大地辽阔、地貌和自然条件复杂的情况,认为中国古代文化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逐步形成大致三个经济文化区,即:一是南方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等地,经历了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虽南方又可分为若干不相同的文化区,但大体上均可归纳在逐步形成以稻作农业经济为特色的文化区。二是北方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和铁岭以南的东北平原等地,这里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存在较发达的旱地农业、家畜饲养和制陶业,这里大体上可归纳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三是东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等地,在中石器时代,这里是细石器分布区,到了新石器时代,因为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寒冷,所以大部分地区较难发展农业,仍以狩猎采集为主。有些地方可能发展了养畜业,石器仍继承中石器时代的传统,以细石器为主,但在制作技术上更加成熟进步,磨制石器也已出现,陶器也发明了,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大体上归纳,这是一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特征的文化区[1]。但是,这个地区的西辽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早期农业文化。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又是欧亚大陆草原通道的南缘东端,是连接中国南北和沟通世界东西的交通要冲,这种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古代西辽河流域是多种文化荟萃的中心地带,所以能够产生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文化,而且它的发展不晚于中原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甚至有的文化略显先进,有的文化极富生机,在许多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塞北地区属于第三个经济文化区,同时西辽河流域早期农业文化也在塞北地区。全国这三个大经济文化区又各自分为若干小文化区,有的学者分得更细些、多些。但是概括起来,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体分为南方文化区(包括南方沿海地区)、中原文化区和北方文化区。南方文化区以稻作农业为主。中原文化区以种谷子等旱作农业为主,过去一直认为这里古代文化最先进。北方文化区除中心地带辽河流域有较发达的旱地农业外,多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这三个大文化区,各自又分为若干既相同又有差异的“子”文化区;而不论大文化区还是子文化区,文化总是始终双向交流、相辅相成地不断发展,不断构成、丰富中华古代文化。这就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中华古代文化。

中国北方文化区,这也是个博大精深的课题,中国北方也是逐渐形成历史民族的文化区。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域广阔,大体上指长城以北,从东北的黑龙江到新疆的天山,因此又分为东北地区、北方草原地区以及西北草原地区等三个文化既相通相近,又各具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地区。中国北方文化是中国文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地区既有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又有一部分以农耕为主的文化。塞北地区正是中国北方文化的重心所在地,这里有早期农耕文化,又有渔猎以及后起的游牧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塞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并不仅仅是不晚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文化,而且在塞北地区早期农耕文化中还含有极其重要的文明因素,如城的起源、崇龙尚玉、祖先崇拜,以及在早期农耕发展至红山文化时期,不仅有整群的聚落组合,而且出现了以庙、坛、冢群体组合的礼仪中心,这时盛行崇龙凤、尚玉、尊祖、敬宗等,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宗教神权之争,社会开始由部落向国家转变,以致早期的国家——“方国”、“古国”首先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塞北地区。塞北地区所有这些早期的文明因素,在中华文明、中华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规定性的奠基作用。

()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在塞北地区的东南部,地处西辽河水系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遗址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约15公里的台地上,高出周边地面近20米,遗址东高西低,台地西南坡下有泉水,东距河道15公里。遗址为直径166183米椭圆形壕沟围绕,壕沟内

[2]顺山势由东南—西南方向排列井然有序约12排房子,每排房子约10间左右,总计约120余间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房址,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社会组织结构严密的原始“聚落遗址”。这里先后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资料。出土的遗物大多是质地疏松、胎羼有黑灰色石渣并且厚重,而且均为手制的夹砂褐陶陶器。因火候不均,故斑驳极多。制作是用泥圈套接捏合成器的。器内壁磨光,器表普遍饰满35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饰。组合规律明显,主体纹饰最有特点的是交叉线纹、网纹、竖排横压“之”字纹和压坑点状纹。陶器器形单调,以筒形罐占多数(2),其次是钵,陶器群很有特色。石器种类较少,以打制的有肩锄形器和磨制的“斧形器”为典型器,此外还有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压制的石器不多,未见典型的刮削器和镞。骨器有骨柄嵌细石片刃的鱼镖、骨匕、骨锥等。此外,还有同心圆等纹饰的石条和石刻人像。从出土物来看,它是代表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近8 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与黄河流域老官台、大地湾、裴李岗、磁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年代大体相当,同处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3]。

兴隆洼遗址的房址是严密排列有序的,并有防御设施——围壕。房址大小不一,地穴深浅也不等。小房址面积有几十平方米,大房址140余平方米,不论大小房址,均无门道。遗址内出土数量众多的有肩石锄、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都是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说明兴隆洼遗址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同时,在房址和围壕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有鹿、狍、猪等,又有数量可观的骨制工具,还发现了胡桃楸等一些植物标本,这也说明兴隆洼遗址除以农业经济为主外,还兼营狩猎与采集等生产活动。在房址中发现的石刻人像端庄浑厚,正面刻垂桃状,圆目,鼻嘴处漫漶不清,额部刻有似头发的细状网格纹,胸前刻双线纹似代表双臂,下端刻双线交叉似双足,通体呈扁平,通高88厘米,是由细砂岩阴刻而成。这个石刻人像当是与原始祭祀、信仰有关。兴隆洼遗址的这一切,均说明这一氏族聚落遗址就是塞北地区最早的村落,它代表了塞北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