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地域辽阔,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横亘其间。越过阴山,北部就是草原地区的蒙古高原,与蒙古国交界。黄河在阴山南拐了一个大弯,这里主要是由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耸立有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与
甘肃省毗邻。东有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山脉,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南部就地处太行山余脉吕梁山北侧和阴山余脉蛮汗山南侧。南部与河北、山西和陕西省接壤。自古以来,这里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中南部本是黄河流经地区。北部的蒙古高原自古又与亚洲中腹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决定了内蒙古西部,特别是中南部的古代文化是比较发达而又复杂的,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外学者一直都很关注这个地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就有外国学者来过这个地区考古调查。40年代我国考古专家裴文中先生在这里不仅开展了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而且还发表了《河套之史前文化》一文。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者对鄂尔多斯高原及黄河流经内蒙古地区两岸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五六十年代多为考古调查或小型发掘,因为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很相似,所以曾按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名称、内涵来判断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直到70年代,内蒙古一位学者吉发习很有见识地提出,不能把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统认为是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他通过对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的调查,对采集的遗物进行比较研究,提出海生不浪遗址的文化遗存是仰韶文化在内蒙古的继承和发展,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的一种原始文化类型——海生不浪类型文化[1]。70年代内蒙古考古学者在中南部先后对一些原始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80年代中南部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发掘了阿善、老虎山、白泥窑子、西园、寨子塔、庙子沟、园子沟等较为重要的典型遗址,又调查了一批遗址,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配合中南部煤田开发等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调查并发掘了一批遗址,获得了更多的实物资料。这些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证实了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不能统统认为是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原始文化。内蒙古西部地区考古工作多集中在中南部,即东起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西到包头,南到鄂尔多斯高原。虽然开展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考古研究,又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学者对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诸考古学文化遗存的面貌、特征归纳比较,并对各自文化的渊源,以及和邻近地区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论述,促使内蒙古中南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向着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发展。由于学者们认识上的差异,难免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一些新课题。考古发掘、调查以及研究工作仍在深入发展,但从已知的材料和大批的出土文物看,足以显示出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古文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说明这里的原始文化在中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中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令人关注和令人兴奋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注解:
[1] 吉发习《内蒙古托克托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载《考古》1978年第6期。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