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汉长城的遗迹
(图)



    中部长城遗迹[1]

    中部指内蒙古额济纳旗以东至商都县。汉武帝太初年间令光禄勋徐自为所筑的“外城”,采用复线形式,蜿蜒于秦长城以北的广阔荒漠草原上。这两条基本平行的长城,南北相距5至50公里左右。靠北边的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百灵庙西南,向西经乌

拉特中、后旗和潮格旗的桑根达来、乌兰、巴彦前达门、宝音图、乌力吉等乡,进入今蒙古国境内,再转向南,于东经102°30′折回内蒙古境内,至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东北,与西段汉长城相接。靠南边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的庙沟乡,西越固阳县、白云鄂博,又经乌拉特中旗、后旗新忽热和潮格旗,伸入蒙古国境内。这条长城沿线直到解放前还是旅蒙商西去科布多的道路。

这道长城有石筑、土筑、土墙包石等多种筑法。由于地处荒漠戈壁,建筑材料和水源奇缺,“功费久远,不可胜计。”加上地势起伏和迂曲,实际长度比直线距离要长得多。据在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苏木(乡)和乌兰苏木取得的数据看,直线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在5∶8至6∶8之间。

位于“外城”南线上的朝鲁库伦(汉语意为石城)石城,在潮格旗乌力吉乡西北50公里的戈壁滩上,古城东有一条河流,估计可供当年石城守军饮水。该城呈方形,南北两墙各长124.6米,东西两墙各长126.8米,城墙基宽5.5米,顶宽2.6米,残高约3米,城的四角向外凸出,类似于后代的马面。城门设在东墙,门道宽6.6米,外设瓮城,瓮城门向南,宽5.6米,瓮城长度为14.5米。城门里的两侧,四角的两侧和南墙、西墙中段内侧,均有登城台阶的遗迹,宽约1.1米。城内西南部有一大院遗迹,实际起到内城的作用。房屋遗迹主要分布在古城西部。现存房屋遗迹,全部是用石块垒砌成的。从城中挖掘出的遗物有大量的板瓦、筒瓦和“千秋万岁”文字瓦当、陶器残片、铜镞、铁制盾鼻、铁釜、铁残片和砺石等工具和武器,均属西汉中期,其下限不晚于西汉晚期。从出土文物看,这座石城主要是属于军事性质的,同时也有手工业或农业用的生产工具。说明驻城军士还从事一定的农副业生产,恰与汉朝人桓宽撰《盐铁论·和亲》所说,长城沿线军民是“介胄而耕耘,锄耰而候望”的生活写照相吻合。《汉书·地理志》记徐自为所筑列城,在五原郡稒阳县下注称:“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和城,又西得宿虏城。”这里所举,仅是主要的,实际调查数字远远超出这五城。而朝鲁库伦在这些列城中出土文物最多,其地位无疑十分重要。按其位置,怀疑它便是宿虏城,抑或是《汉书》未记的另一列城。

在朝鲁库伦城北不到半公里,便是“外城”的南线长城,城墙用巨型板石垒砌筑成,异常坚固,它跨越一座名为巴力格罕拉的小山,正好利用这种自然地形保护着朝鲁库伦石城。这段长城至今保存完好,由东南迤逦向西北,气势宏伟。

在潮格旗乌力吉乡锡尼乌苏的一段“外城”,也是南北并列的两道,相距3至20公里不等。南面的一道,从锡尼乌苏向西都是用石块垒砌的。从锡尼乌苏向东,有一段是由石片包外,内实夯土,再向东则全为土筑。石筑的长城用青灰色石片交错叠压而成,壁面整齐坚实,保存较好,有的数十里一气相连,十分壮观。基宽一般为3.5米,顶宽2.5~3米,高2~2.5米。内实夯土,外包石头的长城则保存较差,夹心墙倒塌后,剩下了全用石块垒砌的石墙的接头巍然不动,孤零零地立在荒丘上,犹如沙海中浮游的一个龙头。夹心墙的基宽3.4米,残高平均0.5米。夯土筑的长城保存最差,多已风化为一道土垄,上面是风沙淤积层和野草,自然基础约5米,残高1~1.5米。

在南线长城的南侧,散布着许多城障和烽火台,每隔10公里左右有石筑或夯土筑城障一座,朝鲁库伦为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

在“外城”的北线,也有类似的城障和烽火台。它们都修筑在长城南侧,离长城约200米左右,一般筑在较高的丘阜上,烽火台间相距约2.5公里。烽火台也有石筑、土筑两种。

《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庐朐,河名,在今克鲁伦河上游。)上述潮格旗西北部的两条长城,都进入了蒙古国境内。南面的那道从蒙古折入额济纳旗,和居延塞外的长城相连接。它们都是同时修建的。

汉武帝在蒙古大草原上修建的这两道长城,作用很大,《汉书·匈奴传》记郎中(官号)侯应(人名)曾对汉元帝说:“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缴、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侯应还对元帝说:“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概括说明了长城修筑工程的巨大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汉代的“外城”,自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归汉后,就逐渐失去了它在军事上的意义。呼韩邪单于在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第三次入汉朝觐并迎娶王昭君时,曾“自请留居光禄塞下”,为汉戍守的长城,就是这条“外城”。所以这条长城的废弃应在元帝之后。侯应对元帝的奏章中也说到:“前以罢外城,省亭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1985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考察队还考察了部分汉代中部长城[2],在阴山以北的荒漠草原中,有南北并列的两道汉长城,南道由乌拉特中旗乌兰苏木(乡)东南乌兰格日勒嘎查(村)长城遗址约6公里;乌兰苏木东南约3公里有长城遗址;由乌兰苏木沿长城西行30多公里,到川井苏木,继续沿长城西行50多公里,再向西延伸入蒙古国境内。而北道遗址在乌兰苏木北35公里处,中蒙边界地带。两道长城南北相距仅数十公里,其构筑原料方法亦相同:或用块石垒砌;或是块石砌边,中间填以沙土;或是仅堆成砂石土垅。这显然是汉代外长城。

另外在狼山山中石兰计山口、乌兰不浪山口、乌拉特中旗巴音哈太苏木、乌拉特前旗小佘太、固阳县西斗铺乡境内均有秦代修筑、后经汉代修缮利用的长城遗址。

在内蒙古西南部地区,汉代基本利用赵、秦旧长城为“内城”,没有新筑,仅在沿黄旗海附近至丰镇一段有新筑。在大青山北麓也有新筑,夯土结构。

在今呼和浩特地区,汉武帝先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在卫青夺取河南地后,使苏建兴十余万人筑朔方城,并修缮了秦长城。武帝太初(公元前104—101年)年间,在修筑“外城”的同时,还利用秦长城基础,加固、新修了许多关隘、亭障、烽燧。这里至今还留有许多“汉城”遗址。这些汉城大多呈回字形,有外城和内城两重,居民的住宅和兵营在外城,官署设在内城,汉朝派遣和招募大批人到这里落户,一边耕种,一边守卫。

东部长城遗迹[3]

东部指内蒙古商都县以东至辽东半岛的长城。《史记》卷一一五《朝鲜列传》载:“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水(今朝鲜清川江)为界。”其东端稍短于秦长城。汉东段长城有的沿用了燕、秦长城故址,有的地段是新筑的。如河北丰宁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多伦县,便是燕、秦、汉三道长城并列东去,城堡烽台也很多,极为壮观。

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汉长城位于秦、燕长城以南、明长城以北,东自内蒙古宁城县大营子一带进入承德县三道沟门乡,西南行至志云乡双庙梁,再向西变为墩台形式,每隔2公里筑台一座,中间不筑墙连缀。墩台向西进入隆化县,分为西南两路,西路进入丰宁县,南路经滦平县向西南方延伸。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汉长城分布在战国燕长城和秦始皇长城以南,沿喀喇沁旗坤都河和宁城县黑里河流域一带。除长城外,沿线还分布着几十处墩台、障址或城址。其向西南方向的延伸,在宁城县大营子一带进入河北省境,与承德县三道沟门乡、志云乡一带的汉长城、墩台相接。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分析,这道长城及沿线军事防御设施曾连续使用到西汉末年。

辽宁省境内汉长城遗迹,自阜新市向东经彰武、法库、开原,然后折向南,经新宾、宽甸,进入朝鲜境内。这段长城可能是汉代利用燕长城基础重新修缮的。

    注解:

    [1] 盖山林、陆思贤《潮格旗朝鲁库伦汉代石城及其附近的长城》(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载《文物》1977年第五期)。

    [2] 《秦汉长城考察纪要》,载《中国唐史学会会刊》第五期,1986年版。

    [3] 郑绍宗《河北省战国、秦、汉时期古长城和城障遗址》、项春松《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均载《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及其他有关的考古调查。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