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长城及其文化
高阙塞



    横卧在内蒙古中部的阴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代长城也多依此山而筑。在阴山山脉的峡谷山口,更是构筑要塞、屯兵戍守的要地。在这些要塞中,最负盛名的便是高阙塞。

古代史料对高阙有多处记载,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正义”说:“高阙,山名,在五原北

,两山相对若阙,甚高,故言高阙。”同书《匈奴列传》“正义”又说:“《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士俗名为高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卷三《河水注》对高阙描绘得更为具体:“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可见高阙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通往塞北草原的主要通道之一,又是能否有效控制今河套一带的关键。关于高阙的准确位置,《水经注·河水注》写道:“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经高阙南。”“河水”指的是黄河,河套地区的古黄河正是今天的乌加河,乌加河的北岸是狼山山脉,因而大多数历史学家考定高阙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呼鲁斯太苏木(乡)的石兰计山口。这个山口是通向阴山山后的一条天然谷道,长约六七公里,比较狭窄,形势险峻,两侧山峦叠嶂,易守难攻。山口两侧有两座高高的山头东西相对,形状如古代宫庙门前所立的双阙,符合历代史书关于高阙地势的描绘。峡谷南口东侧的山颠上,有烽燧遗迹。峡谷北口两侧的山顶上有长城和烽燧遗迹,正符合《水经注》中的描绘。

高阙地势险要,故历代多在这里建关立塞。见于记载的最早是赵武灵王沿阴山修筑长城,西止于高阙。《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郡)并(音傍)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秦汉时修筑长城均将此地作为重要关塞。《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筑亭障以逐戎人。阳山即今狼山。北假靠近五原,即今河套平原之北的夹山带河地区。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命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取河南地。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又率三万骑出高阙,败匈奴右贤王。《史书·匈奴传》也载: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等等。

现在高阙城关的遗址已不存,只在狼山中尚有石块构筑的长城遗迹,其走向是由乌拉特前旗东北小佘太乡察右台山阴坡进入乌拉特中旗狼山,向西经石哈河、召苏河、乌不浪口、沁达门沟、呼鲁斯太沟到达狼山口。再由狼山口向西经东乌盖口、西乌盖口、红砂口等沿阿贵山入宁夏境内。长城距以上各口之北约5~15公里左右。在呼鲁斯太沟的这段长城遗迹,大都用经过加工的紫色、黄色片状石块砌成,交错叠压,相当规整。在长城内侧的山脊上还有烽火台遗迹,每个烽台相距300~500米左右,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今称“包力根嘠查”,是石筑的台基,顶部4米见方,周围圈有石墙(即包围烽火台的围墙——坞)。这一带的长城可能在汉代后期又重加修缮使用。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