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绪论  
  史前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物质文化
 
  蒙古族兴起前的
精神文化
 
  长城及其文化  
  蒙元时期的
物质和精神文化
 
  元明清时期的塞北文化  
  内蒙古东部的文化明珠  
 
 
  首页>>塞北文化>>蒙元时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鲁王城



    鲁王城(即应昌路)遗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南的达尔罕苏木(乡),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应昌路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弘吉剌部在鱼儿泊(今达里诺尔)附近,就修建了一座面积达二里多的公主离宫,离宫的东面是农民和工匠屯

聚的村落[1]。元初,在漠南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城市。鲁王城便是弘吉剌部首领兴建的藩府城市。

至元七年(1270年)弘吉剌部的斡罗陈万户及其妃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请求在答儿海子(今达里诺尔)建筑城邑,翌年即开始动工兴建,建成后忽必烈赐名为“应昌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应昌府依例设官”[2]。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应昌由府升为路[3]。大德十一年(1307年),弘吉剌部首领雕阿不剌受封为鲁王,此后又有阿里嘉室利、桑哥不剌、马某沙等人先后进封为鲁王[4]。应昌城成为鲁王府的居地,因此这个城便被称为鲁王城。

鲁王城后来成为弘吉剌部首领的驻夏之地。因为元贞元年(1295年)又新建一个城,名为“全宁路”(城址在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作为鲁王驻冬之地,因此应昌城便成为驻夏之处。应昌、全宁“两路南北相去70余里,冬夏以避寒暑”[5]。这种驻夏地和驻冬地的区分,是蒙古民族生活的古老习惯。

应昌城城墙用土夯筑,现今残高3~5米,下宽10米,顶宽2米。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在东、南、西三面城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加筑翁城。城内南部为街区。城内北部中央有一座大型院落,院内的建筑遗迹表明,这里应是应昌路总管府、弘吉剌部王傅府、鲁王府的遗址。元人描绘应昌、全宁路时说:“置官署,开巷陌,立社稷、府库、宫殿,大其制度,人民日众,车马第舍,填俘溢廓。”[6]

       应昌城不仅是弘吉剌部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草原上一座经济重镇,故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这里建立“应昌和籴所”[7]。“和籴”就是用国家控制的钱财市粮于民。应昌和籴所每年收购很多粮食。例如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政府给应昌路拨钞三千锭,第二年增至四千锭,第三年增至五千锭,每年籴储粮食近一万石[8]。忽必烈时,应昌的粮食曾调拨给其他诸王,如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六月,“敕应昌府以米千二百石给诸王亦只里部曲。”[9]

应昌城是元代帖里干驿道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帖里干驿道从大都起程先到上都,然后北行经应昌城,折西北至克鲁伦河上游,再转行到鄂尔浑河上游的和林地区。从上都到应昌这段驿路称为“鱼儿泊驿路”。忽必烈时,每年从内地运往和林地区的粮食达二十万石以上,元成宗(1294—1307年)时每年增至三十万石[10]。应昌城是一个必经的转运站。至元十四年(1277年),张立“率步卒千人转粟赴和林,道出应昌”[11]。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立弘吉剌站”[12]。可见应昌城在帖里干驿道上的重要地位。

应昌城内东南部、南北向街道路旁,有南北长65米、宽50米的一组建筑遗址,是有围墙的一个大院落。院内中部有汉白玉石碑两段,碑首浮雕四龙蟠绕,雕工精细,极为生动。额首阴刻“应昌路新建儒学记”8个篆字。根据额首证明这一院落是儒学遗址[13]。元人程钜夫有一首《送罗元发教授应昌》的诗:“携书别帝京,王国得儒生。路出开平远,雪道绝漠横。”[14]它反映了内地汉族儒士到这座塞北草原城镇传播文化的情景。

城西一里处的小山上,有覆钵式塔一座,塔高12米,塔座方形,现仅存残塔座。城东南30公里达里诺尔南岸的曼陀山下,有龙兴寺遗址。现存汉白玉石碑一通。碑长2.8米,宽1.05米,厚0.25米。碑首四龙蟠绕,十分生动。额首阴刻“应昌路曼陀山新建龙兴寺记”12个篆字。该寺建于泰定二年(1325年)[15]。此外,应昌路还建有报恩、罔极等著名寺院[16]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次年六月,元惠宗退至应昌。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惠宗死于应昌。五月,明军占领应昌,此后该城被废弃。

    注解:

    [1]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见《王国维遗书》第十三册;(元)张德辉:《岭北纪行》,见《秋涧集》卷一○○。

    [2] 《元史》卷十《世祖纪》七。

    [3] 程钜夫《应昌府报恩寺碑》,见《元文类》卷二二。

    [4] 叶新民《弘吉剌部的封建领地制度》,载《内蒙古大学纪念校庆 二十五周年学术论文集》,1982年。 

    [5]  [6]胡祖广《相哥八剌鲁王元勋世德碑》,见《巨野县志》(道光二十四年刊本)卷二十。

    [7] 《元史》卷十五《世祖纪》。   

    [8] 《经世大典·市籴粮草》,见《永乐大典》卷11598;《元史》卷十三《世祖纪》十及卷九六《食货志·市籴》。

    [9] 《元史》卷十六《世祖纪》十三。

    [10] 《经世大典·市籴粮草》。

    [11] 《元史》卷一六五《张立传》。

    [12] 《元史》卷十五《世祖纪》十二。

    [13] 刘志一《元应昌路遗址》,载《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1984年。

    [14] 《雪楼集》卷二十九,明洪武刻本。

    [15] 刘志一《元应昌路遗址》。

    [16] 刘敏中《应昌府罔极寺碑》,见《中庵集》卷十三,元刻本。

实习编辑:小红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