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伦理道德与儒学
东胡族系的伦理道德


    乌桓、鲜卑属东胡族系,处在氏族部落联盟阶段,仍保持母系氏族的影响。以游牧射猎为主 ,初晓农业。东汉、北魏后,乌桓、鲜卑逐渐分别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据考古发掘材料表 明,其“夏家店上层文化”、“汉书文化”、“扎赉诺尔文化”则和东胡、鲜卑有关。乌桓、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做出过较大

的贡献,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一)乌桓族的伦理道德

 “贵少贱老”亦“贵兵死”。古代松辽地区诸族,包括乌桓族,居于草原沙漠地带,属高纬度大陆腹心区,干旱、寒冷,自然条件恶劣而艰苦。据《汉书·晁错传》载:“胡貊之地, 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三尺。”长期处于“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的马上流徙生活。 部族征战亦很频繁,匈奴就是周边强敌。匈奴曾灭东胡,奴役过乌桓。健壮的青年骑士成为 部 族从事生产和征战的中坚,而垂老之人则成为部族的累赘。为民族征战捐躯之人,被人们崇 敬、纪念。据《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载:“贵兵死,尸有棺,始则哭,葬则歌舞相送。” 贵少贱老与贵兵死的观念自然联系在一起。只有健壮勇武,民族才能生存,故以刚猛为强, 以舒缓为弱。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铸造了草原民族“吃苦耐劳的品格和自强不息、豪迈刚强 的民族精神”。而贵壮健,贱老弱,正“体现了北方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民族延续发展的需 要有着内在联系”。[1]

 “嫁娶者,皆先私通”,婚后男方要“为妻家仆役二年”。前者为群婚制残余的延续。后者是服役婚制,反映了氏族社会对偶婚制残余的影响。女方还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残存的一些权利:婚前,女方性较自由,婚后,对女方家长养育的付出,男方要进行报偿。这些现象在当时皆认为是合理的。 “妻后母,报寡嫂”。此种婚制属收继婚制,是与父系家长制共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样的婚姻形态可以保证血统不外流,财产不外流。这是一种民族价值观的反映。这种婚姻形态, 被抱有封建伦理纲常偏见的人或生活方式不同的外域人认为“大逆不道”,而乌桓等古代 北方民族则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

 “怒杀父兄,不害其母”。这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据《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载,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故也”。说明以母系 计算血统的观念尚牢固存在。从当时乌桓的不成文法“自杀其父兄无罪”观之,也说明此举的通行,并不受法律制裁。

 “相贼杀,令部落自相报”。这是当时流行的血族复仇(也叫血亲复仇)的观念和习俗。血族复仇来源于原始社会。当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伤害时,即 被视为对该氏族或部落的侵犯。先经过调解,如无效,势将引起对肇事氏族或部落的集体复仇,以获得相应的报偿。血族复仇,往往不是对其本人,而是对其子弟和亲属。乌桓族的血族 复仇行动,往往要经有一定权威的部族首领“大人”下令,才能“平之”。

 (二)鲜卑族的伦理道德

 据《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鲜卑“其语言、习惯与乌桓同”。乌桓、鲜卑处于相似的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经济基础趋同,故有着共同的文化,伦理道德亦应相似,故不再赘述。

 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后,鲜卑族发生很大变化。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及其妻族墓葬 的发现,“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公元3至4世纪辽西地区鲜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迅速封建化的 历史情况”。[2] 从鲜卑族的汉化,亦可推论乌桓族的汉化和伦理道德变化的情况。

 室韦、契丹、奚、蒙古、达斡尔诸族,亦属东胡族系。

 (三)室韦的伦理道德

 室韦为东胡的北支。据《北史·室韦传》载:“室韦国……盖契丹之类,其南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魏时室韦作为部落集团始出现于松辽地区西北部。隋唐时,乌洛侯成为室韦的一部分。室韦各部,分布于捺水(今嫩江中下游),粗知农业,而主要从事渔猎和畜牧,还基本过着游牧生活。曾向东魏、北齐朝贡,亦受过突厥统治。唐代贞观年间,室韦不断向唐朝进贡,与中原汉族有所交往。由于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其伦理道德较为原始。

 部落财产不可侵犯。据《北史·室韦传》载,乌洛侯“人尚勇不为奸窃,故漫野积而无寇盗 ”。还载,室韦“其国少窃盗,盗一征二,杀人者责三百匹”,体现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 妇人不可再嫁。据《北史·室韦传》载:“妇人不再嫁,以为死人之妻,难以共居。”这说明室韦族已丧失了母权制时期的女性婚姻自由,社会婚姻已进入父权制时代。

 (四)契丹族的伦理道德

 契丹族地处朔漠,源出鲜卑,为东鲜卑的一支,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它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游牧射猎,车帐为家的生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较为原始。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首领之时,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为谋士,俘汉人,建汉城,发展农耕,培植势力,计杀契丹诸部大人,不复受代。916年建立辽国,登极为帝。契丹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熏陶,下诏建立孔庙,尊孔重儒决不是事出偶然。契丹统治者为了统治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政治需要,就不仅要诉诸武力,靠暴力镇压;更迫切需要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儒学,特别是封建的伦理道 德成为契丹学习和输入唐宋封建文化的重要内容。

 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在辽代曾广泛流传,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辽代社会中期封建化以后,上至帝王、臣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受儒学思想影响,打上了明显的封建文明的烙印。辽代皇帝也和汉族帝王一样上有尊号,而其尊号与元代皇帝用蒙文不同,皆以汉字表示,弃而不用契丹文字。如圣宗皇帝,上尊号至德广孝昭圣天辅皇帝,加上 尊 号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奉册上尊号睿文英武尊道至德崇仁广 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从辽代各帝上尊号所用的文字看,多为“仁”、“孝”、“ 德 ”、“智”、“信”等,都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命名的。其他文字也皆用表 示吉祥、威严的字眼。这一套称谓显然是从汉族封建文化中移植而来,作为伦理纲常的“孝”字用得最多,更显十分重要。

 以“三纲五常”的字眼取名,在汉人中很普遍,辽代契丹贵族对此也进行效法。现将《耶律仁先墓志铭》一段铭文摘录如下:“王讳仁先,字一得。……王之弟曰义先,大内惕隐, 富春郡王。曰礼先,盒州(盒字疑误)团练使。曰智先,果州防御使。曰信先,南面林牙,果 州居闲养素。余三弟先于王逝。” [3] 耶律仁先及四弟的名字按“五常”之“仁”、“义”、“礼”、“ 智 ”、“信”的顺序所起。不难看出,儒家的伦理道德在辽代已成为指导人们思想的行动准绳 、楷模和追求的政治理想。就是这个耶律仁先,曾居辽代忠臣之冠。在他的《墓志铭》中还写道:“王之于国忠也,于家孝也,于民惠也,于官廉也,于人信也。而五德兼备,贵处人臣之极。”[4] 辽代从圣宗起,经常强调忠、孝,并提出所谓“于家存孝,于国尽忠” ,最终“移孝于君”才是统治阶级的真正目的。

 儒家伦理道德不仅为契丹上层所接受,而且也流传到契丹民众之中。解放前在辽宁鞍山一带发现过不少画像石墓,但大部分遭到破坏,解放后又连续有所发现,主要在辽阳和锦西一带 。据辽宁省博物馆发掘和考证,证明这是辽代晚期一种具有地区特点的墓葬形式。这种画像石墓的 壁上多为构图简单的孝子或义妇、友悌等人物故事的石刻画像,即“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本是中原汉族孝行的故事,是儒家《孝经》的具体化、普及化。后传入辽代,为契丹族所接受。辽墓画像石多幅,常见的有九幅,即:“闵损草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 、“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杨香打虎”、“蔡顺孝母”、“丁兰刻木奉亲 ”、“孟宗哭竹”、“郭巨为母埋儿”。这些石刻画像,线条简单、古朴,内容虽描写汉 族故事,但人物装束皆作契丹模样,头戴毡帽,有的顶发,着长袍、筒袖 、长靴,与辽陵壁画人物装束基本相同。[5] 通过石刻画像的“孝感”故事,宣扬“孝”可以感动天地鬼神,以取得好的报应;否则将会受到天地鬼神的惩罚。儒学伦理道德的宗教化,进一步从精神上束缚契丹 族和各族劳动人民,这些孝子、孝悌故事在辽朝的流传,不仅说明契丹贵族普遍接受了中原 的孝道观念,也证明在风俗、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契丹人与汉人逐渐融合的事实。

 (五)奚族的伦理道德

 奚族是松辽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古时与山戎有关,嗣后奚与契丹一分为二。奚族分布于弱水(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畜牧业较发达,善造车具,后来农业、铸造业有所发展。奚族曾向北魏、北齐、北周政权朝贡,并发展贸易关系。唐朝对奚采取羁縻政策,设饶 乐都督府,委奚王为都督;赐奚王和首领李姓。在封建文化的熏陶下,奚人也纷纷改为汉姓 。唐代“安史之乱”,奚兵随安禄山深入中原京畿 ,虽使汉、奚人民蒙受战乱之苦,但也使奚族直接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安史之乱”起家的 奚人李宝臣(又名安志忠)、张孝忠、王武俊等,后皆入仕唐朝。他们改汉人姓名,且冠以“ 忠、孝”等字,他们还以孝行标榜。据《新唐书·张孝忠传》载,张孝忠“性宽裕,事亲孝”。他们世代与汉族通婚,其子孙不少人通晓诗书韬略。据《新唐书·李宝臣传》载,奚人李宝臣之子李惟岳、异母兄李惟诚皆“尚儒术,谦裕”。李惟岳弟惟简子铢,“好学多识, 有儒者风”。辽代,奚族多散布中京地区。契丹与 奚族通婚;对奚王和贵族赐萧姓;迁汉族等俘户深入奚地。在中原文化和汉化较深的辽代文化影响下,儒家的伦理道德纲常在奚族中进一步传播开来。据《辽史·萧蒲奴传》载,奚王 楚不宁之后萧蒲奴“教以读书,聪敏嗜学。不数年,涉猎经史,习骑射”。据《辽史·萧乐 音奴传》载,萧乐音奴,奚六部敞稳突吕不六世孙,“通辽、汉文字”。又据《辽史·萧韩 家奴传》载,奚长渤鲁恩之后萧韩家奴,字括宁,“性孝友”。从唐朝至辽代的历史记载观 之,奚族的上层人物不仅与汉族保持了血缘关系,而且逐渐具有儒学涵养,改变了北魏以来 所 谓奚人“不识德义”的局面。经过辽、金、元时期,奚族逐步与汉、渤海、契丹、女真诸族 逐渐融合,以至在历史上消失。 (六)蒙古族的伦理道德

 唐朝时蒙古见于正史,称“蒙兀室韦”,宋、辽时称“萌古”、“朦古”、“蒙古里”、 “蒙兀”和“谋葛失”等。13世纪蒙古勃兴,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奴隶制的蒙古帝国。1214 年他分封诸王,即将其弟术赤哈萨儿、哈赤温、帖木哥斡赤斤、别勒古台和外戚特薛禅家族 分封于松辽的西部地区,即东蒙古一带,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 、赤峰市(昭乌达盟)。东蒙古是蒙古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的伦理道德是在本民族长期的 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有其独到之处。主要可概括为忠勇、孝顺、诚笃和贞节四项。

 忠勇是蒙古族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蒙古族是一个訰悍的民族,在古代出现 过许多以忠勇著称的人物。成吉思汗时的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堪称典型。 四将勇猛过人,有的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出奇制胜,成功地掩护了成吉思汗脱离险境;有的 在殊死战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有的在恶战中落马,竟徒步战败敌方骑士;有的在溃围的冰 雪之夜,“张毡裘以蔽帝,通夕植立,足迹不移”等等。据《元史·博尔术 传》载,成吉思汗即大汗位时,谓博尔术、木华黎曰:“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 汝等宜体此勿替。”遂“封左右万户”。四将皆成为成吉思汗的心腹重臣,位在诸将之上, 号 称四杰。四杰,蒙语称掇里班曲律。他们辅佐成吉思汗,立有赫赫战功,其忠勇的事 迹被蒙古民族所赞颂,成为蒙古族忠勇的化身。

 孝顺是蒙古族的一项美德。长辈不仅有着养育之恩,而且富有经验,经常教诲晚辈。蒙古族 老妈妈阿阑豁阿在试折一箭和五箭后,对五子曰:“汝等五子,皆出我一腹,脱如适之五箭 ,各自为一,谁亦易折如一箭乎!如彼束之箭,同一友和,谁易其如汝等何!”[6] 折箭教子的故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 蒙古族晚辈对老人特别尊敬。常加“额不干”,甚至尊称为“额赤格”(父),“额客”(母) 。其礼节“哥拉”中,在客座,老人先喝“唉若喀”(酸奶子)后,诸位再轮流喝。

 蒙古族与一些“贱老贵壮”的北方民族在对老人的态度上有所不同,蒙古族很早就有尊老之 风 。所谓“不同民族尽管其经济形态相似,但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也会对道德的内容产生 不同的影响”。[7]

 诚笃亦是蒙古族的一项美德。成吉思汗曾赞扬以诚实著称的泰乌赤部降将者别。者别与成 吉思 汗对阵时,曾射伤过成吉思汗的坐骑。被俘后直言供认,并表示如宽恕,将不惜一切报效。 成吉思汗为此赞曰:“凡有敌行者,于其所杀,于其所敌,常隐其身而讳其言。此人也,却 不隐其杀,不讳其所敌,而径告之,可与为 友人也。”[8] 从此者别亦被成吉思汗重用。

 贞节成为蒙古族妇女重要的道德规范。蒙古族为保持血缘纯正,亦受儒家思想和宋代理学影响,该族女性逐渐树立了贞节观。《元史》中蒙古族妇女被封为“列女”者有之。蒙古族的只鲁花真、卜颜的斤和雍吉剌氏的脱脱尼可为典型代表。这些人物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蒙古族妇女对贞节的高度重视。

 (七)达斡尔族的伦理道德

 达斡尔为契丹族的后裔。清初逐渐定居,主要从事农牧业,也进行渔猎业,分布在黑龙江中 上游。17世纪中叶,达斡尔人被迫南迁,进入封建社会。

 崇尚英雄。达斡尔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不少神话、民间故事和“乌钦”(民间一种演唱形式),讴歌英雄。《少郎和岱夫》就属于英雄史诗范畴,在民间十分流行。17世 纪中叶抗击沙俄入侵,达斡尔族人民表现了英雄的大无畏精神,重创沙俄波雅科夫匪徒;在 达斡尔族首领桂古达尔统帅下,与入侵的沙俄哈巴罗夫匪帮英勇战斗,血洒祖国边陲。编入满洲八旗后,达斡尔族“以武功显,视索伦过之”,[9] 这些表现与崇尚英雄的风尚不无关系。

 尊敬老人形成习尚。婚俗送彩礼(察恩特)中包括送乳牛一头,以“表示偿谢女方母亲滋乳养育之恩”。在结婚宴会上,女方一位长老捧着角弓的一支箭,所念祝词的内容之一是:“祝愿女婿和姑娘……对长辈尊孝敬待。”[10] 平时给老人让路、请安、遇事请教,也屡见不鲜。

 以团结互助、热情好客著称。在邻里、兄弟、妯娌间讲究谦恭和睦;对晚辈倍加慈爱;有困 难互相帮助。一人有难,全村动手,成为义务。客人来家,注重行装烟礼,送土特产。这些行为都表现了朴素的民族感情。

注文:

[1]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 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53页。

[2] 王承礼、张忠培、林禨、方起东:《东北考古的主要 收获》,《东北考古与历史》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4] 陈述辑:《全辽文》,中华书局1982年3月版, 第197~199页。

[5] 王增新:《辽宁辽阳金厂辽画像石墓》, 《考古》1960年第2期。雁羽:《锦西大卧铺辽金时代画像石墓》,《考古》1960年 第2期。

[6]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版,第11页。

[7] 张碧波、董国尧主编:《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552页。

[8]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版,第114页。

[9] ZW(〗《黑龙江志稿》卷十一。

[10] 莫日根:《达斡尔察恩特及婚宴祝词》,《 内蒙古日报》1981年6月16日。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