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伦理道德与儒学
汉族的伦理道德


    汉族为古代松辽地区四大族系之一。汉族,居于松辽地区南部,“自中国内地移殖者也”。[1] 我国秦、汉时期,汉族最初形成。此时,中原地区的汉人开始大量迁徙松辽地区,主要是定居南部,形成该地区较早民族融合的态势。西汉政府为管辖这些汉人,在燕、秦设郡县统治的基础上,沿用和增设郡县。

东汉末年以来,辽东太守公孙度趁中原战乱之机,割据辽东一隅,利用大量迁入的汉人,对松辽地区南部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治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辽东半岛旅顺(营城子沙岗屯东北)、辽阳(棒台子、三道壕一带)考古发现的汉代彩色壁画墓 ,形象生动地提供了高度发达的汉文化的范例。壁画包括墓主升天图、车骑仪仗、宴饮、乐 舞、杂技、仓廪、庖厨等。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穷奢极欲以及死后灵魂超度的丰富内容和广泛题材。这些难得的汉代绘画珍品,不仅在中外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逼真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尚,再现了汉族开发松辽地区的历史贡献。[2]

 汉代,松辽地区汉族的伦理道德承袭了中原思维的定势。这些汉人由中原迁来,随之儒家的伦理道德自然也从中原移植到松辽地区。中国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末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儒家学说创始人、大思想家孔子,在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的途径来维护旧的社会制度。倡导以“仁”即忠恕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以“礼”来正名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这就是早期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观。汉武帝时,为适应加强 和巩固封建大一统的需要,改造后的儒学应运而生。汉代大儒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形成君权神授的封建神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 伦理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恒常不变的仁、义 、礼、智、信。为实现“三纲、五常”,又强调与之相适应的“忠、孝、顺”等品德。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倡导 和发展 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成为汉代流行的伦理道德。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所倡导的封建伦理道 德,都逐渐成为汉代松辽地区汉人的伦理道德的模式。

 汉代“辽东三杰”促进了松辽地区封建伦理道德的传布。“辽东三杰”:管宁、邴原和王烈 堪称汉代松辽地区迁入汉人的杰出代表。管宁(158~24 1年),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齐贤相管仲之后,少家贫,刻苦读书,曾与好友邴原 游 学各国,名声大振。邴原亦才气过人,曾在孔融处任职,多有建树。王烈(142~219年),太原人,幼年拜河南陈太丘为师,品学兼优,恪守孝道 ,父亡,守丧三年,后又办学校、济贫困,名闻四方。中原战乱,时局动荡,三氏皆投辽东,客居多年,其中王烈终生未再返回 故里。辽东太守公孙度,为治理辽东,礼贤下士,对“三杰”尤为器重,不仅委以官职,而且提供生活的方便。“三杰”淡泊名利,推辞为官之请,专心办学讲经,身体力行,进行教化 。 据史料记载:管宁居于僻壤之村,村民多有趋井汲水争抢水桶之事发生。管宁得知,多购水桶,放置井畔,方便了村民,止息了争讼。村民的耕牛践踏管宁庄稼,管宁不仅未曾鞭打赶逐,反而领牛喂饱喝足送回。这些行动,使村民甚为感动和惭愧。邴原外出于途,拾到铜钱 ,系于树上,以备失主索取。人们争相效仿,树上系钱日多,此树被奉为“神树”,此举被 传为佳话。王烈在辽东乃至朝鲜教授、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沟通商贸物资交流。据《三国 志·夫余传》载,王烈的言传身教,“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被人们奉为“无冕之王”。以上数端,皆体现儒学伦理道德的精神。从此“游学之士,教 授之声不绝”。封建礼教深入辽东汉族地区,提高了人们的素质,礼让、信义等道德礼仪进 一步确立起来。

 秦汉以后,又经三国至隋唐、辽金元明时期和清代三次汉族迁徙松辽地区的高潮和民族大融 合的阶段。[3] 在孔子、董仲舒之后,又经过宋朝程朱理学的传播,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以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哲理和女子贞节观的熏染,随着时代不同和儒学的嬗变,封建的伦理道德也有所发展变化,但“忠、孝、节、义”等观念却一直束缚着松辽地区汉族的 思想,规范着这些汉人的行动,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将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

注文:

[1] 金毓黻:《东北通史》上编,《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翻印本,第19页。

[2] 李殿福:《从考古学上看汉代东北地区的汉族文化》,《博物馆研究》1982年创刊号。

[3] 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276~277 页。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