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满洲贵族所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松辽是满洲族人的故土,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将松辽视为“特区”,严加封禁,即为保持“国语骑射”这一根本,采取了种种限制文教发展的政策,致使松辽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和不平衡。但是,由于中原汉族人的不断涌入,汉族流
人的增加,致使清代松辽地区的教育出现了不容扼制的态势,尤其是民间私学,更是发展迅速,为近代新教育体制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承明制,在松辽地区广设官学。主要有盛京宗室学、觉罗学、八旗官学、府州县儒学及其他义学、社学等。
(一)盛京官学
主要有宗室觉罗学、八旗官学及府州县儒学等。明末清初,松辽战乱,教育大都被废弃,学校被毁。清定鼎中原,松辽安定之后,重新恢复了府、州、县学的教育体制。盛京地区除地方官学儒学外,还有社学和义学。《清史稿·选举志》载:“社学,乡置一区,择文行优者充社师,免其差徭,量给廪饩。凡近乡子弟十二岁以上令入学。义学,初由京师五城各立一所,后各省、府、州、县多设立,教孤寒生童,或苗、蛮、黎、瑶子弟秀异者。”盛京地区各地义学、社学设立较晚,见于文献的有:广宁县义学、奉天府义学、辽阳州义学、开原县义学、盖平县义学、锦州府义学、宁远州社学、海城县社学。这些社学、义学实为府州县儒学的一个补充,多由地方管理。
吉林地方官学中的儒学主要是吉林府儒学。除此之外,据《永吉县志》及《吉林通志》记载,还有“吉林府义学一所,在城内东南隅,知州杜薰捐俸建”。黑龙江地方官学主要有宁古塔汉义学,大约建于嘉庆、道光年间,学舍位于城内东南隅文昌庙北。齐齐哈尔义学(汉官学),嘉庆元年(1796年)由黑龙江将军永琨主持建立,“选齐齐哈尔八旗子弟二十人,从龚君光瓒习汉书,岁给束八十两,柴炭费二十余两”。[1]
除龚光瓒外,王霖、西清亦均先后于此义学任教官。双城堡义学,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六月。
(二)私学
作为官办学校教育的补充,清代松辽地区的私学并不十分发达。一是清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在松辽地区只注重培养“国语、骑射”,旗人多以入选侍卫、军功、笔帖式和官学员举为官,文化水准远较中原地区为低,决意以科举入仕者很少,办学对一般民众吸引力不大;二是历经多年战乱,恢复需要时间,不仅教育人才缺乏,图书鲜见,就是作为基础的经济状况也难以使一般民众有学习入仕的奢望。松辽地区私学的兴起,始自关内流人的到来。这些因科场案、文字狱及谏官、朋党政争而获罪流遣的知识分子,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图书,同时也激发和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风气,促动了私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盛京地区的私学,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放逐沈阳、后迁至铁岭的郝浴,在自己的住舍讲学授徒。后来,随着松辽地区形势的变化及清政府对该地区政策的改变,盛京地区的私学便在辽东和辽西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如《奉天通志·人物》载:在设治较晚的义州,岁贡生张建中“不希仕进,讲学奉(天)、热(河)间,倡导文风,四十年无厌倦。遇贫士好学者,辄不计束,其教人以通经明道为要”。再如宁远人李延龄,中举后,以“家贫设帐授徒,学规严肃。与生徒讲论,纯以白话达之,列门墙者,多知名士”。其他地区,如锦县、朝阳、岫岩、盖州、辽阳、海城、复州、宁远等各处“以教读为业”,“设帐授徒”,“舌耕”于私塾者所在皆有,充分反映了清中期以后松辽地区私学兴起的特色。
吉林地区的私学,因清政府对当地文化教育控制较严而显得比较落后。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清政府仍以“不合祖制”为由,反对吉林官绅民人捐资建立考棚。但此后吉林地区和私学教育还是悄悄地发展起来了。《永吉县志》载:民人金士才,“幼颖异,授以书,过目不忘,塾师奇之,使从学,因贫乏膏火资,则刻苦力役以继之。士才亦克自树立,稍长,出其所学,设馆授传,由是家渐裕”。
黑龙江地处边陲,其私学教育似应更为落后。但因清初流人均被遣戍于此地,所以,黑龙江地区的私学起步并不晚于盛京和吉林,在某种程度上还盛于吉林、盛京地区。如在宁古塔,流人不仅为此地带来了大量书籍,同时也开始设塾教授子弟。《归来草堂尺牍》云:江西人吴兆骞,流放宁古塔两年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便就馆于许康侯家讲《汉书》,他自己的五岁儿子就在私塾读书。在齐齐哈尔,嘉庆以后,“蒙师最多”,“蒙馆”相当发达,蔚成风气。河南流人李慎吉,“初佣吕君景儒家,既吕君见其能文,请为诸子师”。还有安南(今越南)人范如松,“安插水师营,亦以训蒙为业”。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蒙师们齐集关帝庙后文昌阁,称为“惜字会”(俗称“先生会”)。[2]其他地区的私学虽不如齐齐哈尔那样发达,但并非没有,如“墨尔根、黑龙江(城)蒙蒙寥寥,有志习汉书,多请晋商指授,故口中别字愈不胜数”。[3]
(三)书院
清代松辽地区的书院,也是当时地方官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因有禁在先,[4]所以,清代书院完全由官府控制,无论建立修葺、山长(院长)选任、教官聘任、管理规则等,多由公费或官派、官管,即或私人出资也不过是捐献或赞助。但这些书院的出现,为松辽地区振兴文教,扩大教育面等,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代松辽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流书院是盛京地区铁岭的“银冈书院”,由关内流人创建。此后,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松辽地区陆续建立了9所书院,以盛京地区最多,共八所,吉林一所,黑龙江未设。这9所书院分别是:银冈书院、沈阳书院、萃升书院、海州书院、柳城书院、南金书院、襄平书院、横山书院、白山书院。
(四)科举
清代松辽地区的科举亦同学校教育一样,因受统治者不鼓励文教和科举入仕思想的影响,并无多大的发展。并且,这种科举仅在松辽南部的盛京举行,而中北部的吉黑两省却从来没有过考棚,若当地有欲考之生员,只能南下赴奉天考棚进行。因而,可以说清代松辽地区的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
注文:
[1] 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三。
[2] 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
[3] 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六。
[4] 参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卷三百八十三。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