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史学
契丹辽史家和史著


辽代契丹贵族统治者很重视修史。其史官分为修注官和修史官两种,因而出现许多契丹族和汉族的史学家。他们秉承传统史家的美德和良知“直笔”修撰本朝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契丹族与辽代的历史。据朱子方先生考论,辽代史官共95人,其中比较著名且有著述可考的有室

、邢抱朴、马得臣、耶律庶成、萧韩家奴、耶律孟简、耶律俨、王师儒、王鼎9人。[1] 辽代的一些主要史著和经论等书籍,大多出自他们之手。这里仅举以下数人略述如下:

(一)萧韩家奴修撰《实录》与《礼典》

萧韩家奴,字休坚,契丹刺部人,少好学,博览经史,通契丹、汉文两种文字,是辽代卓越的史家。统和十四年(986年)始踏入仕途,兴宗耶律宗真重熙(1032—1054年)中,历官天成军节度使、彰愍宫使、同知三司使事,后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国史,善讽谏,成为专职史官。兴宗重其才学,引为诗友,称其“为时大儒”。他十分重视契丹先世的历史,重熙十三年(1044年)曾向兴宗上《请追崇四祖为皇帝疏》:“臣闻先世遥辇可汗洼之后,国祚中绝。自夷里堇雅里立阻午,大位始定。然上世俗朴,未有尊称。臣以为三皇礼文未备,正与遥辇氏同。……近者唐高祖创立先庙,尊四世为帝,昔我太祖代遥辇即位,乃制文字,修礼法,建天皇帝名号,制宫室以示威服,兴利除害,混一海内。厥后累圣相承,自夷离堇湖烈以下,大号未知,天皇帝之考夷离堇的鲁犹以名呼。臣以为宜依唐典,追崇四祖为皇帝,则陛下弘业有光,坠典复举矣”(《辽史·萧韩家奴传》)。疏奏后,为兴宗所采纳,“始行追册玄、德二祖之礼”(同上)。这对后世熟悉契丹先世的历史无疑将有很大帮助。同年六月,萧韩家奴又奉诏与耶律庶成、耶律谷欲共同编纂成《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二十卷,记述自遥辇以来历代事迹,以垂教后世。重熙十五年(1046年),兴宗又诏令萧韩家奴修撰《礼典》:“古之治天下者,明礼义、正法度。我朝之兴,世有明德,虽中外向化,然礼书未作,无以示后世。卿可与庶成酌古准今,制为礼典。事或有疑,与北、南院同议。”萧韩家奴奉诏后,与耶律庶成参阅了中原王朝礼制内容,“博考经籍,自天子达于庶人,情文制度可行于世,不缪于古者”,撰成辽朝《礼典》三卷。这正是以后耶律俨所修《礼志》的蓝本。萧韩家奴的史学贡献还在于奉诏将汉文典籍译成契丹文。为了想让皇帝知古今成败,以史为鉴,翻译了《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供皇帝阅览。为中原汉族文化在契丹族人中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萧韩家奴还撰有《六义集》十二卷。

(二)耶律庶成修撰《实录》和《律令》

耶律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辽中后期人,契丹皇族季父房(剌葛)之后裔,幼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契丹族史学家。《辽史·耶律庶成传》称其善契丹、汉文字。重熙初,补排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他与萧韩家奴同时被擢升为翰林都林牙,共同承担编修国史,并为兴宗起居撰写《实录》。又与萧韩家奴同修《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及《礼典》等,这些均为元代史臣修《辽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耶律庶成还与枢密副使萧德共同修订了《律令》,他们“参酌古今,刊正讹谬”,修成《律令》以进,兴宗“览而善之”(《辽史·耶律庶成传》)。

耶律谷欲,字休坚,辽六部院人,契丹族史学家。圣宗统和(983年—1012年)中为本部太保而累官至南院大王。兴宗时,“命为诗友,数问治要,多所匡建”(《辽史·耶律谷欲传》)。他又“奉诏与林牙耶律庶成、萧韩家奴编《辽国上世事迹及诸帝实录》,未成而卒,年九十”(同上)。

(三)耶律孟简撰七帝《实录》

耶律孟简,字复易,契丹于越屋质之五世孙,少颖悟,六岁赋《晓天星月诗》,其父大奇,既长,以善属文称于当世,是契丹族著名史学家。孟简命运多舛。辽道宗大康(1075—1084年)初,佞臣耶律乙辛“以奸险窃权,”势震中外。孟简为其“潜害”,长期流放于外。大康中,“始归乡里”。他虽逆境多年,然不忘国史,放还后便开始了其修史的生涯,他向道宗上《乞修国史表》说:“本朝之兴,凡二百年,宜有国史以垂后世。”他先编撰“耶律曷鲁、屋质、休哥三人行事以进”(《辽史·耶律孟简传》)。这即是《续文献通考》中所著录的耶律孟简《辽三臣行事》。后来又置局编修国史,成为专职史官。正如杨树森先生所指出,耶律孟简所修的“国史”即辽道宗大安元年(1085年)十一月,史臣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的记事,其理由有四:其一,太祖以下至兴宗正好是七帝;其二,自唐初以来,继承之君必敕史臣撰修前代皇帝的实录,已成为定制。道宗朝修前代兴宗朝实录,也合修史制度;其三,从时间上完全符合;其四,契丹的“国史”和“实录”是相通的,不仅在此之前契丹国史院所修主要都是“实录”,而在此后耶律俨所修的“实录”,实际上就是“辽史”。耶律孟简之所以把所撰七帝《实录》称为“以垂后世”的“国史”,说明它与以前所修“实录”是有所不同的。这个不同,就是经过他续修、改写、编纂,很可能在体例上有所发展,为耶律俨修史提供了条件。[2]

(四)耶律俨修《辽史》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今北京市)人。本姓李,其父仲禧本为在辽做官的汉人。道宗清宁六年(1060年)受赐国姓耶律氏。耶律俨“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大康初,官将作监,累迁大理少卿,景州刺史、御史中丞、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参知政事、枢密院事及监修国史”。他才华横溢、颇有文才,是辽著名史学家,乾统元年(1101年)曾撰写《道宗皇帝哀册》。乾统三年(1103年)十一月,耶律俨又奉诏纂修《太祖诸帝实录》(《辽史·耶律俨传》),他还一度负责国史院工作,一度为专职史官。此间,他率众史官,除修《道宗实录》外,还将前人修撰的道宗以前的诸帝“实录”进行修改、补写。尤其是耶律孟简所修的《实录》加以吸收,编订成书,是为《皇朝实录》共七十卷。后人称之为耶律俨《实录》,这部《实录》便是后来元人编写纪传体《辽史》的基础。从今本《辽史》可以考见,耶律俨《实录》已经包括了纪、志、表、传等部分。因而元人称耶律俨《实录》也叫《辽史》。正如《辽史·耶律俨传》论赞曰:“俨以俊才莅政,所至有能誉;纂述辽史,具一代治乱,亦云勤矣。”

(五)辽代汉人史家室、邢抱朴、马得臣和王鼎

辽代汉人史家除耶律(李)俨外,尚有室、邢抱朴、马得臣和王鼎值得提及。室,字梦奇,辽代南京(今北京)人,自幼恭谨朴素,勤奋好学,闭门读书20年,足不出户,学业精进,会同初年,登进士第,初任卢龙巡捕官,辽景宗时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加同政事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数被景宗召见,延问古今治乱得失,应对如流,甚得赞许。辽圣宗统和六年(983年),他向契丹皇帝进《尚书·元逸篇》以谏,承天皇太后闻而嘉奖。大约于统和四年(986年),他与邢抱朴共同撰修过辽代历朝实录。

邢抱朴,应州(今山西应县)人,他幼颖悟,好学博古,以儒术名显当时。辽景宗保宁初(969年),为政事舍人,知制诰,累迁翰林学士,加礼部侍郎,又迁翰林学士承旨。其史学成就主要是与室同修辽历朝《实录》,于统和九年(991年)正月成书,共二十卷,上表进于朝廷,深得圣宗的嘉奖,赐帛600匹(《辽史·邢抱朴传》)。这部书,包括太祖、太宗、世宗、穆宗、景宗五朝《实录》,由于此书是在圣宗统和年间修成,故又称《统和实录》,明朝人黄虞稷《金陵黄氏书目》有著录。[3]

马得臣,辽南京人,好学博古,善属文,尤长于诗,不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善于征引的史学家。辽景宗时,历任政事舍人、翰林学士、以南京副留守,复拜翰林学士承旨。圣宗即位,又兼侍读学士。为了辅导耶律隆绪阅读唐高祖、太宗、玄宗三《纪》,他节录其中可效法为楷模的事迹,修成《唐三帝行事录》上进,乃兼谏议大夫、知宣徽院事,又以唐代贞观开元的故事上书作有针对性的规谏。如以“二帝耽玩经史,数引公卿讲学,至于日昃”的故事,规劝圣宗不仅要“游心典籍,分解章句”,尤要研究经史中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而“笃行之”。另如以“太宗射豕,唐俭谏之;玄宗臂鹰,韩休言之”的故事规劝圣宗“以球马为乐”有“三不宜”,而“不避斧”冒死上言。书秦之后,“帝嘉叹良久”(《辽史·马得臣传》)。

王师儒,字通夫,范阳人,“生而其性孝谨,少以种学绩文业其家”,[4] 博学善词令。辽道宗时重臣,屡有升迁。平生为官甚多。咸雍二年(1066年)擢进士丙科,特授将仕郎。历官太子洗马、儒林郎、直史馆,加尚书比部员外郎,充史馆修撰。后迁将作少监、知尚书吏部铨。未几,改授堂后官,仍充史馆修撰。大康九年(1083年)冬,以太常少卿乾文阁待制为燕国王延禧伴读(《辽史·道宗纪》),旋加知制诰。大安二年(1086年)正月,召知入内廷讲《五经》大义。三年(1087年)加谏议大夫,迁给事中,改翰林侍读学士,加大中大夫。五年(1089年)拜翰林学士,签诸行宫都部署,兼枢密直学士。八年(1092年),加尚书刑部侍郎,授枢密副使。阶升荣禄大夫、爵封开国公。十年(1094年),改授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仍加散骑常侍,特赐佐理功臣。寿昌(1095—1101年)初,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知枢密副使,签中书省事。向未十数年,清资要职连至九迁,是上意方图柄用。寿昌六年(1100年)改授宣政殿大学士,判史馆事,依前伴读燕国王。[5]师儒以真道、纯德、懿文、朴学受知于道宗,深得器重,“每豫游闲,逢宴会,入宿阁夜饮,召亲信者侍坐,则公(师儒)必与焉”。道宗尝“命公进酒及索歌以佐之,公止赋诗代唱,御览无不称善”。师儒“上为天子辅,次为王者师,不四十年历儒官,游政府”,建树甚多。自咸雍六年(1070年)直史馆,至寿昌六年(1100年)以枢密副使监修国史,前后30年,一直兼史馆职参与修史。“及任宣政殿大学士判史馆事,编修所申:‘国史已绝笔,宰相耶律俨奏:国史非经大手笔刊定,不能信后,拟公再加笔削’上从之”。[6]可见,耶律俨所撰《辽史》,最后是经王师儒这位大手笔审阅刊定的。[7]

王鼎,字虚仲,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幼好学”、“博通经史”(《辽史·王鼎传》)。道宗清宁五年(1059年),擢进士第,调易州(今河北易县)观察判官,改涞水县令,累迁翰林学士,当代典章多出其手。曾上书言治国之道,道宗以其通达政体,事多咨访(《辽史·文学传下》)。大安五年(1089年)改朝议大夫、乾文阁直学士、知制诰,赐紫。七年,增充史馆修撰、骑都尉、大原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王鼎为人“正直不阿,人有过,必面诋之”。寿昌初年,升观书殿学士,因“醉与客忤,怨上不知己”而获罪,流放镇州(又名可敦城,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王鼎曾任史官,一生最大的史学成就是他在流放期间写成的史学名著《焚椒录》,前已述及。此书虽非官书,却是一篇翔实的信史。他在《焚椒录序》中阐述了撰写此书的时间、环境、心情、目的及史实来源的真实性等。显然,王鼎写作《焚椒录》的目的在于为宣懿皇后辨诬。

总观契丹辽朝史学成就突出,并具有明显的三个特点:一是辽代的史学继承了我国古代史家直笔修史的优良传统;二是辽代的史学反映了辽、宋、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三是辽代的史学反映了契丹族尊重女性的传统习俗。[8]

注文:

[1] 朱子方:《辽朝的历史学家及其史学思想》,《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2] 朱子方:《辽朝的历史学家及其史学思想》,《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3] 见《辽史拾遗》卷十六。

[4] 南 :《王师儒墓志铭》,《全辽文》卷十。

[5] [6]南:《王师儒墓铭志》,《全辽文》卷十。

[7] 朱子方:《辽朝的历史学家及其史学思想》,《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

[8] 杨树森:《辽代史学述略》,《辽金史论集》第3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197~200页。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