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艺术
满洲族歌舞


满洲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明朝末年成为松辽地区势力最大的民族群体。1616年,原为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松辽地区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在今辽宁新宾即大汗位,建立后金政权。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即位,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翌年更国号为大清,定都于沈阳。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迁都于北京,进而统

一中国。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共存在292年。
清朝初期,满洲族军民实行八旗建制。即:正——黄、白、红、蓝旗;镶——黄、白、红、蓝旗。自此,满洲族又称旗人。清军进关,八旗子弟纷纷移居中原,导致当地满洲族人口骤然锐减。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曾以松辽地区是其“龙兴之地”为由,对这片土地进行大面积封禁,致使封禁境内一度处于地广人稀的荒凉状态。
但是,作为满洲族人民精神食粮的传统歌舞仍在存留的满洲族群体之间风行不止,并且以其数百年的艺术活力成为古代和近、现代松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洲族歌舞总体上属于女真歌舞的延续,但在文化蕴涵、艺术品位和风格特色等方面,都较女真时期有着明显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便是新兴歌舞《莽势空齐》的涌现和盛行。
(一)新兴歌舞《莽势空齐》
《莽势空齐》是清代满洲族的代表性歌舞种类,以其鲜明的民族风采和盎然的艺术生机成为松辽地区歌舞艺苑的一支奇葩。关于它的艺术面貌和流行盛况,清代很多史著与文人笔记都有翔实记述。
杨宾《柳边纪略》称:“满洲有大宴会,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人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犹以汉人言歌舞,盖以此为寿也。”
吴振臣《宁古塔纪略》称:“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大庙中用男‘莽式’礼。”
两文中所叙之“莽势”和“莽式”,均指同一歌舞,后人则习惯称之为《莽势空齐》。从前人记述的状况和今人目瞩的事实着眼,可以清晰看出,《莽势空齐》既有宴会喜乐和节日欢庆的民俗性与宫廷性,又含聚众庙宇的祭祀性,一身具备多种功能。其歌舞情态也显得别具一格。表演者“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而“盘旋作势”的特定舞姿,配以众人口呼“空齐”、“空齐”的铿锵节奏,加上身穿修长的旗袍,迈着均匀的“吉祥”舞步(也称“旗步”),整体上呈现着端庄、大方的艺术美感。人们常把这种优美的身段称赞为“三道弯儿”。这种“三道弯儿”的优美身段又成为满洲族其他舞蹈的基本动作姿态。
(二)萨满祭祀歌舞
与《莽势空齐》具有同样广泛影响的另一种满洲族歌舞,是人所共识的萨满祭祀歌舞,俗称《萨满跳神》。这种歌舞出自满洲族的萨满教信仰观念,源于金代女真族的萨满行巫。关于其中的演变过程,也有很多史著与文人笔记的分别记述。
《渤海国志长编》载:“金以女巫为萨满,或曰珊蛮。金与渤海同族,度渤海人亦必奉之。于祖先祷神时,戴尖帽、着长袍、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喃喃辞不可辨。”
《鸡林旧闻录》载:“萨满教为东夷一种宗教。在昔,满洲人亦迷信之……凡人患病,辄延男巫,亦有女觋至家。左执鼓,以铁丝贯钱数十,横系鼓之两耳,胁肩蹈足而行,援桴鼓之,使钱不相并,取其铮茐有声。腰围裙曳地,又以长带系铜铃,铁铛裙后,先喃喃作咒,旋作孤、鼠诸精魅,言能作幻人术,以利刃刺病人患处,甚至截作两段,刀出如故。”

      图1满族萨满二神摆神龛(跳神前)                           图2九台满族萨满艺人石宗轩表演勇武之神


《吉林通志》载:“祭祀典礼,满洲最重。一祭星、二祭祖……合族亲串,以族人为查玛(萨满),众人击鼓相合,称跳家神。”上述记载,分别说明《萨满跳神》由金代的女巫到清代的男巫,由行巫治病到行巫祭星、祭祖的发展状况。清代以来,松辽地区广为流行的《萨满跳神》,更多见于祭天、祭祖和祭祀万物神灵的“烧香”活动(图21-11)。听谓“烧香”,即设坛焚香祈神赐福。其中分有“太平香”和“还愿香”。前者为了吉祥如意,后者旨在谢恩酬神。“烧香”规模不尽相同:独门举办,称“家祭”,通常进行3天3夜;同姓家族联合举办,称“官香”,大都进行7天7夜。无论哪类“烧香”活动,都由萨满按着祭祀程序载歌载舞进行。祭祀程序分“请神”、“放神”、“送神”三个部分。“请神”,在室内的“神堂”进行,以唱“神歌”的方式,敬请诸神降临,享受奉献的供品;“放神”,在室外的“坛场”进行,以各种神灵附在萨满身上做千姿百态的舞蹈表演;“送神”,由“坛场”回到“神堂”进行,仍以唱神歌的方式敬送诸神返回仙境。

萨满表演主要是以迷离神态塑造各种神灵形象,包括祖先神灵和各种动物神灵等,重于神似,突出性格特征。诸如鹰神的雄壮、蟒神的勇武和金花火神的善良等,都要求栩栩如生(图2)。萨满在“放神”歌舞中,戴“神帽”、穿“神裙”、执单鼓、系腰铃,同时进行“摆腰铃”、“舞托力(铜镜)”、“舞钢叉”等技巧表演。吉林省九台市的萨满艺人石宗轩等,在本家族烧“官香”的祭祀典礼上,还曾表演祖传的绝技“跑火池”。他们在熊熊燃烧的火场上赤足奔腾,令周围火花四溅、红光映天,使所有的观赏者惊赞不已。“跑火池”,也称“火炼金神”,在体现火崇拜的寓意中,歌颂本民族英雄神灵的刚烈气质。
《萨满跳神》的文化价值,还在于通过祭祀程序展现民族习俗及其蕴涵的思想意义。例如“请神”之前,相继有“领牲”——杀肥猪;“鸭祭”——宰肥鸭;“打打糕”——做米糕三个过程。在这三个过程的若干规定的细节及其相应的歌词里,充分体现满洲族先民由牧业肉食到农耕谷食的历史沿革。用这类供品祭祀崇拜的神灵,意在表达感谢天地万物赐予族人的美食之恩。此外,还在祭祀中间拥有“换索”仪式,通过崇尚柳树的习俗,象征人丁兴旺发达。如此等等,均可成为研究满洲族传统文化的标本。

图3 永吉乌拉街刘国明表演汉军旗香                               图4 满族秧歌

清代,松辽地区的一些汉族群众加入满洲族八旗建制,称作“汉军旗”人。这些人在祭祀活动中,效仿满洲族的《萨满跳神》,形成“汉军旗”人萨满及其“烧香”活动,叫做“汉军旗香”,简称“旗香”(图3)。其祭祀程序和歌舞形态与《萨满跳神》大同小异。区别之处只是彼此的崇拜对象和所用语言不尽相同。《萨满跳神》运用满语,“汉军旗香”运用汉语。单就“汉军旗香”而言,可视为满洲族与汉族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

图5 抚顺满族秧歌互拜礼(俗称鞑子互拜)


(三)宫廷祭祀乐舞
清朝统治时期,满洲族还有宫廷的祭祀乐舞和庆典乐舞。祭祀乐舞称《佾舞》,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仿照汉族宫廷乐舞创造而成。内含《文德之舞》和《武功之舞》,大都用于祭祀孔子,多由朝臣主持,在孔庙里隆重举行,以示尊崇儒学的至诚,借以表达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夙愿。其祭祀宗旨和歌舞形态都凝聚着浓厚的汉族文化成分。庆典乐舞常见有《隆庆舞》和《喜起舞》。据昭著《啸亭杂录》载:二者出自“国家肇兴东土,旧俗所沿”。亦即为了缅怀所谓“龙兴之地”的松辽地区。其舞姿皆源于《莽势空齐》。表演时,吹箫、击鼓,队列严整、动作协调,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民俗歌舞与八旗秧歌
满洲族的民俗歌舞还有八旗秧歌和竹马类的《扬烈舞》等。八旗秧歌(图4),俗称“鞑子秧歌”,即满洲族成员身穿旗装,以《莽势空齐》舞姿同扭东北秧歌(图5)。《扬烈舞》是舞者头戴面具的群体竹马表演。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对其表演状态作了概括介绍。即人们“以竹马作马头,马尾彩缯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著黑皮作兽状,奋力跳跃,高跷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颠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曾应弦毙。人谓之‘射妈子’。”参与表演的舞者一般有30余人,其舞姿和歌舞场面都与本民族古代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从中塑造骑射者的英雄形象,表现满洲族先民的勇武精神。
敬重祖先、崇拜英雄,以明快旋律和健美姿态展示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抒发吉祥如意的内心情感是满洲族歌舞的基本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十分鲜明,才在民族群体里产生很大的思想凝聚力,从而使之数百年间盛行不衰。

网页编辑:邵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