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艺术
蒙古族歌舞


蒙古族,是东胡族系的后裔,在松辽地区主要居住于西部的广阔草原,长期过着游牧生活。1206年,蒙古族英雄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尊称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32年,灭金政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逐水草择居、面苍穹歌舞,是蒙古族历史上的天赋品格。其歌声开朗、豪放,

经四弦琴伴奏,则显得婉转、悠扬。四弦琴,因琴柄顶端刻有马头形象而又称作“马头琴”,借以体现马背民族的文化特色。其舞姿明快、舒展,尤以上身晃肩、下肢骑步的和谐统一而充分显示马背民族的艺术风采。
(一)马背歌舞
蒙古族的马背歌舞,在松辽地区独树一帜。《吉林汇征录》谈到这里流行的蒙古族“马上琵琶”表演时,称:“其琵琶较常用为大,蒙古之郭尔罗斯后旗,妇女多能马上弹之。”郭尔罗斯后旗地处松嫩平原,亦称科尔沁东部草原,与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位于同一地域。据当地健在的一些蒙古族老艺人回忆,他们少年时代都曾目睹过这类马上琵琶表演,并且认为它和至今仍然生存的《敖恩代》、《奥德根》等蒙古族传统歌舞都产生于前郭县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尽管这种见解尚无历史文献佐证,但至少可以说明它们各在松辽地区由来已久。
《敖恩代》,原是蒙古族信仰萨满教的行医巫舞。即行巫者两手各执一条长巾,以载歌载舞的方式驱逐邪魔,医治沾染上“安代病”的患者。由于行巫过程同时富有歌舞娱人的功能,后在长期流行中逐渐发展成脱离巫术的纯欣赏性的民间表演歌舞,现已成为蒙古族代表性的歌舞种类之一,名为《安代舞》。《奥德根》,俗称《孛》,亦属于驱邪降吉的萨满巫舞,至今仍以行医治病为依托,遗存于前郭县的偏僻农村。
(二)庆典歌舞《查玛》
元朝建立以来,蒙古族群众大都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松辽地区的蒙古族聚居处,相继建起很多喇嘛寺院,同时引进大型喇嘛教庆典歌舞——《查玛》。
《查玛》,也叫“跳鬼”。就其艺术形态而论,无异于神话歌舞剧。总体上分为若干场面,通过神灵、鬼魅和凡人等各种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交织成起伏跌宕的生动情节,充分体现惩恶扬善、普渡众生的佛门旨意。舞者头戴象征不同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多彩面具,身穿与之相应的锦袍或裤,在大钹、小钹、立鼓等打击乐和牛角号、蟒筒、唢呐等吹管乐的伴奏中,运用藏族与蒙古族互相融合的特色舞姿,进行声势浩大的当众公演。
明、清两代,喇嘛教在松辽地区的西部非常兴盛。境内的科尔沁草原曾是蒙古贵族兀良哈的皇封世袭领地。因此,这一带的喇嘛寺院也就显得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致使《查玛》演出更加红火。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瑞应寺,吉林省前郭县的德寿寺和禧宁崇化寺等,都是松辽地区最有声望的喇嘛寺院。它们都兴建于17世纪,亦即清朝崇德至康熙年间,各有组织《查玛》排练的历代喇嘛。每当寺院举行法会期间,必有《查玛》的隆重公演,不仅附近群众蜂拥观赏,就连百里之外的散居人口也不惜骑马、驾车携儿带女接踵而至。其热闹景象毫不亚于欢度年节。
前郭旗(县)的禧宁崇化寺,位于清代郭尔罗斯王爷府的所在地——阿拉街。这个寺院由清廷直接拨款专门修建,人称“旗庙”或“王爷庙”。寺院落成之后,受王爷之命,将此前德寿寺能演《查玛》的喇嘛全部集中到这里,并且选拔最有造诣的喇嘛担任“查玛钦”(艺术指导),对其进行严格训练,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和六月十四、十五通力合演,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历年从未间断。这期间,他们的演出并非照搬藏传《查玛》的原貌,而是根据当地情况予以很大变化,乃至在人物、情节和舞蹈动作等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被称为《阿拉街查玛》。
《阿拉街查玛》共分13个场面,登场人物为60人,艺术面貌富有郭尔罗斯草原的特有风采。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独创一个别开生面的动人场次。这个场次为总体里的第7场,名叫“阿拉哈柱”。它的主要情节是:很早以前,郭尔罗斯草原有两位美丽、善良的汉族姑娘与当地蒙古族群众相处得十分友好。某年,草原上突然天降暴雨,致使河水泛滥。一些正在放牧的蒙古族群众不幸被卷入巨浪之中,在波涛翻滚的狂澜冲击下,生命危在旦夕。这时,两位汉族姑娘奋不顾身地扑向洪水,全力以赴抢救落水牧民。当所有遇难者逐个脱险的时候,两位姑娘却被洪水吞了。当地蒙古族群众怀着无限感激和万分悲痛的心情,日夜焚香祷告,超度两位汉族恩人的亡魂。众人的诚意感动了上苍,两位姑娘借助神力安然浮出平静的水面,她们微笑着遥望碧绿的原野,在人们的敬仰中徐徐飘向蔚蓝的天空……

图1 蒙古族艺人旺丹扎木苏在跳


“查玛”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优美故事。据禧宁崇化寺最后一任“查玛钦”旺丹扎木苏(1908—1989)生前回忆(图1),这段故事源于当地蒙古族群众的民间传说。因其符合慈悲为怀的佛教宗旨而被纳入藏传《查玛》之中,又因充满蒙、汉两个民族的深情厚谊而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仅从这个方面着眼,则不难看出,《阿拉街查玛》明显凝聚着藏族、蒙古族和汉族的三种文化成分,是三者地域性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从而对研究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区的文化交流规律具有珍贵价值。此外,蒙古族还有一些歌颂劳动和赞美爱情的群众自娱歌舞,它们和传统歌舞彼此呼应,成为大草原上盛开不败的艺术鲜花。

网页编辑:邵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