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自然景观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世界最高的金色沙山

作者 刘蒙林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内蒙古的沙漠多数分布于本区的西部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巴丹吉林沙漠位于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境内,面积约4.71万平方公里,是我

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世界第四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西部典型干旱沙漠。这里干旱少雨,极度干燥,冬寒夏热,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全年多大风,尤以春季为甚,每当风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强劲之风的吹扬,使沙丘增大并形成沙山;由于其下多有基岩的隆起和顶托,或移动前方有小山阻挡,致使这种沙山日趋增高。同时,流沙面积的增大,使植物种类贫乏,植被稀疏,只有旱生灌木能够生存。

    巴丹吉林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约占83%。与沙漠边缘小沙丘相连的沙丘链地形起伏较低,比高25米50米,沙漠内部高大的复合型沙丘链(沙山)、金字塔状沙山密布重叠,约占总面积的61%。高大的沙山主要集中在沙漠的中部,高度一般为200米400米,最高可达5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沙山。

    登上巴丹吉林沙漠最高沙山,放眼俯瞰,只见浩瀚的沙漠苍苍茫茫,涌向天际;沙砾流金,翻卷起伏,宛如大海的波浪;星罗棋布的湖泊与绿洲,似镶嵌在大漠中的绿色宝石,使大漠生机盎然;舒缓悠扬的驼铃声,让人领略到一种原始、空旷和与世无争的宁静。

    走下沙山,来到坡谷,一片片梭梭林傲然挺立,给人以绿色的希冀。梭梭树一般高约1米5米,树干呈灰黄色,枝叶苍翠碧绿。它的根系庞大,顽强地扎进大漠的深处,天越旱,根越深,生命力极强。每遇大旱时,大漠中的牧草多已枯死,唯有梭梭长势喜人,点缀着大漠蓬勃的绿色景观。在梭梭的根部寄生着一种珍奇的植物—肉苁蓉。肉苁蓉药用价值很高,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在治疗妇女不孕、腰膝发软等症状方面功效卓越。它所含的苯丙醇糖苷更是其他药物所没有的,它是延缓衰老最有效的成分。《本草纲目》、《本经》等药典均将肉苁蓉列为药中上品。

    巴丹吉林沙漠内分布着113个内陆小湖,多小于1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内盐分积累,矿化度较高,故多为咸水。只有湖泊边缘流水处及湖中心淡水泉出露处水质较好,清澈甘甜。湖周附近草滩的植物低矮茂密,主要为海韭菜、海乳草和鸡爪草等。

    巴丹吉林沙漠不但有神奇的沙漠景观,而且还蕴藏着古代北方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大漠中的曼德拉山岩画分布面积达18平方公里,有岩画6000余幅,由古代的各北方少数民族所镌刻。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图案有山羊、骆驼、牛、鸟、龟等动物,还有场面宏大的狩猎、放牧、战斗、舞蹈、神魔、寺庙、竞技、游乐等画面及太阳、星辰等记事符号。除曼德拉岩画外,巴丹吉林沙漠岩画还有13处,总数约3万幅。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上巴丹吉林大漠地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对研究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巴丹吉林庙位于阿拉善右旗莎日台苏木,建于乾隆年间。庙室为上下两层的楼阁式,建筑面积273.7平方米 ,四角形角楼呈曲尺形,重檐山顶,是巴丹吉林大漠中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寺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