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幅员广袤的土地上,有平原与滩川地1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8.5%。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大兴安岭东南的西辽河平原和东侧的嫩江西岸平原,地形平坦、宽阔舒展、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
,是自治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中西部,阴山山地以南,鄂尔多斯高原以北,东起黄土丘陵区的黑城—陶卜齐一线,西至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黄河由西向东横贯,是一个东西长500公里、南北宽20公里—90公里的狭长带状平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1100米,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原地势都高。河套平原垦殖历史较久,耕作较精细,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引黄灌溉农业区和重要的粮、油、糖生产基地。在地质构造上,从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地体发生坳陷,经第三纪中新世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发展成为更新世断陷古湖盆,后经黄河河道淤积填平,形成了一片平原,接受1000米以上的湖积层、冲积湖积层、冲积洪积层和冲积层以及黄河两岸小规模风积层的堆积。地势坦荡,北部有东西条状的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它与南面黄河及其支流冲积平原交接地带因黄河的摆动和间歇性洪积作用而产生众多的交接洼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地严重,潜水常溢出地面,湖沼群生,盐沼漫聚,形成湖沼洼地的低湿地景观。由于地形等条件,自然植被保存甚少,多被农田取代,草场仅零星分布于农田之间,河滩地、湖盆边缘有自生的柽柳和小片散生的胡杨疏林。地带性植被仅限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及局部高起的地貌部位。在地形相对低洼地区,隐域性的盐生草甸及盐生植被广泛分布。现有耕地6700平方公里(合1000余万亩),占自治区耕地面积的12.5%。农业主要靠黄河及其支流大黑河、乌加河等灌溉。水、热、土等条件较好,很早就有“黄河唯富一套”之说和“塞北粮仓”的美称。依据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以西山嘴为界,分为西部后套平原与东部前套平原两个地貌单元。
西辽河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与冀北辽西山地之间,东与松辽平原相接,是西辽河及其支流联合形成的冲积平原。东西长270多公里,南北宽100公里—200公里,西部狭窄,东部宽阔,面积5.29万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向中央倾斜,海拔由西部950米到东部最低处下降为120米。在地质构造上,为中、新生代坳陷,第三纪后期随着南北山地强烈隆起,中部平原部分相对下沉。第四世以来,平原地区又有微小上升,形成河漫滩之上的老冲积平原。现代的泛滥平原主要由河漫滩和阶地组成。由于河水奔流无羁,改道频繁,故遗留有很多的古河道,低洼处多有草甸及湖沼分布。天然植物以芦苇、拂子茅等湿生植物为主。泛滥平原地平土厚,水源充足,便于引水灌溉和农业机械作业,多辟为耕地,是内蒙古重要的商业粮生产基地之一。土壤属栗钙土地带,但由于西辽河、新开河等多年的冲积、风积,以及耕作的影响,形成了以灌淤土、冲积土和潮土为主的土壤,部分地区排水不畅,耕地盐渍化严重。扩展于泛滥平原之外,范围广大的西辽河下游的老冲积平原上覆盖有大面积近代风成沙地。
嫩江西岸平原北起嫩江的支流古里河,南至高力板—鲁北一线的松辽分水岭西端,与西辽河平原相连,东接嫩江平原,是一个沿大兴安岭东麓由北而南延伸的带状山前平原。面积2462平方公里,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和缓,海拔250米—600米。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代的西缘部分,基底岩石由花岗岩、凝灰岩、砂砾岩组成,其上是第四纪沉积物,多为黏土质湖相堆积或冰水沉积物,剥蚀残丘上则是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近代地体有轻微上升,流水下切,地表分割强烈,主要地貌由河谷平原、低湿洼地、漫岗和浑圆的残丘组成。由于处在大兴安岭东侧山麓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大兴安岭山体对太平洋暖湿气流起屏障作用,因而降水比较丰富,年降水量可达450毫米—530毫米。自北而南有甘河、诺敏河、雅鲁河、洮儿河和霍林河等。这些河流的中下游地形平坦,黑土、黑潮土与沼泽土交错分布,草甸草原广阔,植被繁茂,产草量高,河流两岸耕地较多,地下水资源丰富,多为浅层水,易于开采利用。有面积较大的沼泽草甸,植被广泛发育,水利条件较好,适于农田灌溉,土壤潜在肥力高,生产潜力大,是内蒙古农业生产水土条件优越地区之一。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