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民风民俗>>达斡尔族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达斡尔族歌舞

作者 毅松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二卷•永远的故乡》
 

    在达斡尔人的生活中少不了歌舞,无论是野外劳动的间隙,还是遇到节庆欢聚的时候,达斡尔人总

会载歌载舞,表达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的山歌体民歌。在达斡尔人的生活中,总是要有“扎恩达勒”的。那悠扬的曲调,那自由的旋律,宣泄着人间的孤独惆怅,驱赶着艰苦劳作的疲惫,抒发着生活中的憧憬向往。

在达斡尔人的传统里,“扎恩达勒”是不在屋里、村里唱的。人们在田间耕种、草原放牧、伐木放排、山野采集的劳作闲暇,在骑马赶车的时候,总要唱起“扎恩达勒”。“扎恩达勒”具有自由随意的品格,音调可以高亢,可以低沉,意境任随心绪的欢欣和悲凉。听演唱的人,可能是放歌者的同伴,也可能只是唱歌人自己。“扎恩达勒”可分为无词和有词两种。所谓无词的“扎恩达勒”即只唱出歌曲衬词“讷伊耶,尼伊耶”来填充曲调旋律,此外没有表达歌曲内容意义的词。它的曲调也不固定,可以见景生情,随唱歌者的感受、联想而发。歌唱曲调的长短、高低和旋律可以自由运用、创编。虽然没有直接道出具体内容,但是歌唱者也能把所感所虑真切畅快地抒发出来,这里体现了对于音乐本身表达情感的重视。有词的“扎恩达勒”是在无词的“扎恩达勒”曲调上填词形成的,在歌曲的开头或结尾处仍然要有“讷伊耶,尼伊耶”的衬词。这类歌曲有些是即兴吟曲填词,有些是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词曲。“扎恩达勒”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等。在“扎恩达勒”《心上人》中唱道:

“在岁月快速的流逝中,到来了春天的时光,放眼山野草原,披上了嫩绿的新装。讷伊耶,尼伊耶。飞来飞去的燕子,总是成对成双,心中思念的人儿,总是走不出我的梦乡。讷伊耶,尼伊耶。”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达斡尔族民歌还包括“乌春”(叙事诗歌)和“鲁日格勒·道”(伴舞歌曲)。“鲁日格勒·道”也称为“哈肯麦·道”,即舞歌,是为统一众人舞蹈节奏步调的伴奏歌。在达斡尔族民间歌舞晚会上,有些时候是唱歌者在一旁给舞蹈者伴歌,也有的是参加跳舞的人们边歌边舞。舞歌可分为独唱、对唱、合唱。其内容以歌咏自然景物、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充满快乐的为多,有着热情、活泼、风趣的风格,能同华丽明快、节拍严整的曲调一起,达到感染众人、联系情感、烘托气氛的效果。

舞蹈与歌曲在达斡尔人的生活中总是交会在一起,自然地成为一个整体。达斡尔语把民间舞蹈称为“鲁日格勒”,也叫“哈肯麦”。“鲁日格勒”其词义是“燃烧火焰”,揭示了达斡尔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人们围着篝火生息劳动的早期狩猎时代。古老的舞蹈,没有雕琢、造作的成分,它直率、充分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在心境和审美情感,并都以群舞来昭示一种群体的共鸣和气势。在“鲁日格勒”中,一招一式都流露着这种远古遗风,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鲁日格勒”多由妇女参加,正月新春之际,大地依然是冰雪世界,所以在室内进行,由于受场地小的限制,人们轮番上场。而在踏青采集、劳动闲暇之时,多在户外进行。达斡尔族传统舞蹈是集体群舞。“鲁日格勒”内容丰富,它是许多不同类型舞蹈的总汇。其具体内容大致有模仿兽斗、鹰飞、布谷鸟飞、划船、摘豆角、打草、担水、梳妆、采集等,每种舞蹈都有较为固定的歌曲伴奏。

“鲁日格勒”舞蹈的程序分为三段。第一段以歌为主,以舞为辅,也称为赛歌段。参加者合唱或对唱,有时是即兴填词,比试智慧和歌唱的才华。歌曲缓慢悠扬、轻松明快,人们从一对、两对陆续到场地上跳舞,舞蹈动作比较徐缓舒展。第二段以舞为主,也称对舞段。歌曲和舞蹈节奏加快,表现出生动活泼、热情欢快的情绪。众人以两人一组围成一圈,然后两人互相手搭肩上,另一只手在侧面压腕摆动。随后,一只手用腕顶腰,另一只手在面前横向摆动,轮换进行,然后高举双手在头的两侧摆动。这些舞蹈动作,恰似火苗初起时需要扇风,而烈焰升腾时又燎烤人脸的篝火形象。第三段为赛舞。随着舞场气氛的热烈,舞蹈节奏加快,歌唱逐渐变为“哲嘿哲”、“德乎达”、“哈莫”等简短急促、风趣动听的呼号,人们时而双手搭在肩上,时而双手叉腰,互相背对背交叉位置。进入欢腾的时候,舞者两人面对面,左手叉腰,右手臂向侧上方一收一伸地挥动,互相对应着呼号,背对背交叉位置,这时第三人以同样的舞姿从两人中间穿插。如果有一方舞步没跟上节拍则告退,很快另一个人前来对舞。人们往往是在赛舞者们胜负分明时,才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一场舞蹈。热情、活泼、粗犷的“鲁日格勒”一场接着一场,人们意犹未尽。

达斡尔族尽管有着丰富多彩的歌舞,但乐器却没有发展起来,只有“木库莲”和“华昌斯”等。“木库莲”即口胡。其琴鞘有10多厘米长,由圆形的两端延长成锥状的铁条制成,中间是头部弯曲的薄钢簧片,略长于口胡的主体。弹奏“木库莲”不受场地的限制,人们多在表达思念家乡亲人、男女爱慕之情和排遣寂寞时弹奏“木库莲”。弹奏时,一只手握其圆形的一端,口中虚含琴鞘,口腔就自然地作为音箱,用另一只手弹拨簧片,便能发出清脆柔和的音调。技艺较高的人能奏出多种曲调。达斡尔人很珍爱“木库莲”,平时还装在绘有凤凰和花草的精制小木盒里。“华昌斯”即四胡,是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艺人说唱“乌春”时用于伴奏的乐器。艺人们自己制作“华昌斯”,在琴杆上雕龙刻凤,惟妙惟肖。用它奏出“乌春”的序曲、间奏,曲调随着叙事的进展起伏跌宕,加深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达斡尔族艺人拉“华昌斯”演唱的著名的《少郎和岱夫》,堪称达斡尔族说唱艺术的精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之初即筹备建立乌兰牧骑,1959年宣告成立。深受民间歌舞熏陶的队员们很快组织创编、排练民族歌舞节目,深入全旗城乡演出,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60年代,莫旗乌兰牧骑抽调6名演员参加全国文艺巡回演出队,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莫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搜集整理民间艺术,勤学苦练,不断创新,创作演出了几百个反映达斡尔族生活、具有艺术特色的歌舞节目。其中乌春《人民的好医生》、歌曲《永远跟着共产党》、《莫力达瓦的春天》、《放排歌》、《家乡美》、《农村打兔》等享誉四方,广为传唱。舞蹈《映山红》、《欢腾的山村》、《曲棍球》、《嬉水姑娘》、《巴特罕当格丰收了》、《敖包盛会》等增添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使人耳目一新。他们还用达斡尔语创作和表演相声、三句半、评书、话剧、小歌剧,演奏传统乐器“木库莲”,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文艺形式。这些节目不但在旗内为各族群众喜闻乐见,还在参加大规模演出和比赛中获得好评和奖励。1983年,莫旗乌兰牧骑代表自治区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文艺汇演,14个节目获得22项奖,获得7个优秀节目奖,被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集体,是参加汇演的16个队中获奖最多的队。当年,他们受自治区党委、政府委派,在内蒙古西部巡回演出50多场。1984年,又受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委派,到四川、西藏巡回演出60多场,把达斡尔族歌舞节目带入更为广阔的舞台。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莫旗乌兰牧骑不仅在节目创作表演方面丰富发展了民族民间歌舞,而且培养出大批出色的民族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编导和服装设计师,使达斡尔族歌舞艺术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