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人文历史>>古代遗址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大漠中的文明古迹

作者 刘蒙林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黑水城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

25公里处额济纳河东岸的荒漠中。额济纳河,古称黑水、弱水,黑水城因此得名,蒙古语称其为“哈拉浩特”。该城建于11世纪初,是历史上西夏王朝和元王朝的军事重镇,明朝初年毁于战火。

    1038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称帝登基,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西夏立国后,积极进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西夏国力大增。建国初期的疆域已是“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辖有22个州。西夏王朝的前期与北宋、辽朝三足鼎立,后期与南宋、金三朝并存,立国长达190年。1227年,西夏亡于大蒙古国。 

    黑水城是西夏王朝设在北部边境的一座重要军事城堡,也是西夏十二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军司的治所,故亦有“威福军城”之称。当时的城堡为四方形,每边长约250米。尽管城堡规模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夏建立后,为防止东面契丹人和北面蒙古人的进入,先后调集了两个统军司驻守在黑水城和整个居延地区,并调迁大量人口到此屯垦造田,以满足大批军民的生活需要,以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到西夏鼎盛时期,这里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军事城堡,而发展成了一座经济、文化都较发达的城市。当时,城区内官衙、民居、店铺、驿站、佛寺及手工作坊应有尽有,一派昌盛景象。

    122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旋即由此南下,直取西夏国都中兴府(今银川市)。1227年,西夏王朝败亡。元朝建立后,黑水城得以沿用,被划归甘肃行省,称“亦集乃路”(党项语“黑水”的汉语译音)总管府,下辖西宁、山丹两州。因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内地的必经之路,故元朝派遣大量将士来此驻防,同时还从各地迁来许多人口发展农牧业生产。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元朝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对黑水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与改造。

    扩建后的黑水城,东西长450米,南北宽380米,是原来城市面积的三倍。城墙为夯土板筑,内有横木、绳索和荆棘相勾连,底厚11.6米,顶厚3.5米。为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城墙高达10米,建有登城马道七条,设有东、西城门两座,并筑有方形瓮城,门道宽约5米,可通城之内外。城墙四面筑有马面和角台等御敌建筑,东西墙各有马面四个,南北墙各有五、六个不等,使墙体更加牢固。至今,城墙遗址保存较好。此外,在城墙西北角,有一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耸立在虚无缥缈的浮云之中,神秘莫测,成为黑水城独具魅力的标志。

    城内建筑群落布局井然,以高台寺庙为中心,十字形主街道由此向四个方向延伸。街道两旁分布有街市、官署、驿站、学府、寺院等,以及官员、兵卒和百姓的住宅区。在笔直的街道两侧,布满了各种店铺,有饭店、酒馆、客栈、钱庄、杂货店、衣帛行、马具坊和各类手工作坊等。此外,还有马市、羊市、柴市等互市场所。当时,居住在黑水城内的人口约有七八千人。

    黑水城集西夏、蒙古文化于一城,珍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但不幸多被西方探险家盗走。1908—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先后两次来到黑水城进行盗掘。第一次盗走了成捆的西夏经卷及元代的至元宝钞等遗物,第二次盗走了西夏、宋、元不同时期的书籍、文书、手稿、佛像、绘画等珍贵文物。其中用各种民族文字写成的书籍、手稿有2000多种,佛画有300余幅,古器物有丝织品、瓷器、铁器、佛像、雕像、钱币等。在被盗走的书籍中有著名的西夏、汉文合璧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和西夏文字典《西夏字书韵统》,后人据此解读了难以辨认的西夏文字。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率探险队来到黑水城盗掘,共获得汉文古文书220件、西夏文古文书57件及元代中统钞1枚。此后,又有美国、瑞典、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探险队或考察团相继来此盗掘,致使黑水城遗址遭到更大的破坏,大量的珍贵文物都先后流散于世界各地。从黑水城出土的文物,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黑水城繁荣一时的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