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向北越过阴山山脉,美丽的乌兰察布草原就会画卷般地呈现在你眼前: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雪白的羊群,奔腾的骏马,悠扬的牧歌……在这块辽阔无垠、水草丰美的草
原上,有一处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这就是阿伦斯木古城—赵王城遗址。
赵王城遗址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东北35公里处的艾不盖河北岸,当地牧民俗称“阿伦斯木”,意为“众多的庙宇”。赵王城是金元时期活跃在阴山南北的汪古部首领赵王世家的府邸,其遗址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古之名始于金朝末年,史籍中有汪古、白鞑靼、汪古惕、汪骨、瓮古、王孤、翁衮等不同译写。今大青山之巅翁衮山(俗称蜈蚣坝)实指汪古部所属之山,故汪古部是以所居之翁衮(汪古)山为其名称的。
金朝时期,汪古部臣服于女真人。为防御蒙古军南下,金朝在阴山北麓一线挖掘堑壕(金界壕),兴筑边堡,令世居于此的汪古部守壕卫堡。13世纪初,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率众归顺铁木真。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论功行赏时,授予阿剌兀思五千户,并“乃约世婚”,赐号“按达忽答”(意为“结拜兄弟”)。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大举攻金时,阿剌兀思引导蒙古军越过阴山,南出丰州,取得赫赫战功,成吉思汗因此将三女儿阿剌海别吉嫁于他,并谕令其子孙世代袭封为王。蒙元时期,共有16位皇室公主下嫁于汪古部长,汪古部共有4人封为北平王,3人封为高唐王,3人封为鄃王,8人封为赵王(一字王),赵王城得名盖源于此。
赵王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方向偏东约45°。该城的建筑模式,从城市布局、街道对称的形制看,它属于中国古代典型的汉式建筑,但从方向上看,似又不是汉式建筑。汉式建筑讲究坐北朝南,以南北为贵;游牧民族却坐西朝东,以东西为贵。而赵王城的四边不是沿基本方向定位,而是沿基本方向的中间定值,正好介于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建筑模式之间。遗址四周的墙体为黄土,夹板夯筑,十分坚硬,南墙长951米,北墙长970米,东墙长565米,西墙长582米。城垣的西、北、东三面保存较好,其中西墙中段保存最好,高达7米以上;南墙已坍塌,残高1米—2米;其余为断断续续的残壁。四面墙体中心都设有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现南、北、西门以及瓮城遗址较为明显。城之四角筑有角楼。城内街道宽阔,四城门之间有大街,将全城一分为四,四条主干道两侧有许多街巷。
这座古城中有许多重要的建筑遗址,如赵王府、王傅府、德宁路治所、教堂、佛寺等。城内东北部多为寺院和佛塔遗址,西北部则以官署建筑为主,城外东部是冶炼、烧砖制陶的手工业作坊区。
汪古部崇信景教。景教是7世纪基督教聂思脱里派传入中国后的名称,蒙古人称其为也里可温教。在元代汪古部辖区,景教风行,信徒万千,十字架林立,诵歌回荡。赵王城以丰富的景教遗址著称于世,那里发现有大量的墓顶石、墓碑及景教徒佩戴的铜牌,为了解景教在蒙古草原上流行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赵王城地表与地下遗物非常丰富,主要有《王傅德风堂碑记》、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总管之印、景教墓石、汉白玉双龙碑额、丝织品、耶律公神道之碑、毕其格图好来陵园以及各类石刻、瓷器、钱币、饰物等。
1368年,明军进占北京城,元军退守蒙古草原。汪古部在明军的打击下,迫于形势,归降了明朝,随后被“指拨”到宁夏贺兰山和灵武县一带,最后融入诸土达之中。明中期,赵王城是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宫,后随着土默特势力的退却而逐渐荒为废墟。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