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起伏的阴山南麓,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滨,在清代商贸繁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北
2.5公里处,有一座素有“北国锁钥”之称、规模宏伟的城市——绥远城。
1734年,清廷和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几经血战后,决定议和,并划定阿尔泰山为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的界线。于是双方偃旗息鼓,撤军回营。为了安排从漠北撤回的八旗将士,并就近监控准噶尔、归化城土默特、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等蒙古诸部,清廷在归化城东北兴建了一座八旗驻防城。这就是绥远城兴建的历史背景。
绥远城的城工始于1736年10月,先盖将士住房;次年初,始建城墙、城门、角楼、鼓楼等建筑;同年春,清廷令右卫将军率八旗将士迁驻绥远城。1739年6月,绥远城竣工。
绥远城基本上是仿北京城的形制建造的,为正方形,城区街道笔直,呈棋盘状。城周长1960丈,每面各为490丈,城高2.92丈,顶阔2.5丈,底宽4丈,并筑40座马面。城墙上建有女儿墙,高0.35丈。四周城墙上建有炮台44座,每面城墙列炮10门,城墙四隅各列炮1门。城墙四角各建角楼1座,面阔七楹。每面城墙上建有哨房8处。城墙外表均为大青砖包砌,内为三合土夯土板筑。墙基由花岗岩条石砌筑,为明三暗二式。现只存东北角城墙670米,为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绥远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东曰迎旭门、南曰承薰门、西曰阜安门、北曰镇宁门。各城门外筑有瓮城,其上建有箭楼。城外四周环以护城河,有吊桥或石桥连通内外。城之四街中心建有钟鼓楼,高32米,共三层,为全城最高点。城中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将城区一分为四,每一地块有横、纵向小街巷若干,全城共有大小街27条,小巷26条。
在钟鼓楼的西侧,建有绥远城将军衙署,为全城之中心点。衙署最南端是长29米、高4米、厚1.75米的大照壁,其中央上方嵌有“屏藩朔漠”石刻字碑一块。衙署大门两侧卧有一对雕工精细、造型威猛的石狮。进衙署门后为仪门,过仪门依次坐落着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和后宅院。大堂和二堂是将军决议军政事务的场所,三堂和四堂是将军及家眷的后宅。衙署内建有许多官署办事机构,东西两侧建有左司和右司。绥远城将军的权力极大,为从一品官,不但统辖城中驻防八旗兵、右卫八旗兵和归化城土默特两翼蒙古,还节制着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蒙古诸旗,遇有战事,还可调遣大同、宣化两地的绿营兵。
绥远城八旗驻防按阴阳五行安排:城北为满洲正黄旗和镶黄旗,城东为满洲正白旗和镶白旗,城西为满洲正红旗和镶红旗,城南为满洲正蓝旗和镶蓝旗。
清代以来,绥远城一直是内蒙古中西部的政治、军事中心。清代共有78位将军在此率军驻防。民国时改绥远城将军衙署为将军府。1914年,民国政府批准成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改将军府为都统公署。1928年,绥远建省,都统公署又改称省政府。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绥远,这座衙署又成为伪“蒙疆政府”的办公所在地。日本投降后,绥远省政府从河套迁回将军衙署原址。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绥远城将军衙署成了绥远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4年,蒙绥合并,这里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历史上,绥远城主要是一座政治、军事重镇。由于它的建成远远晚于与其紧邻的归化城,故当地人把归化城叫做“旧城”,把绥远城叫做“新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这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两座古城早已连为一体,这就是今天美丽多姿的呼和浩特市。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