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民风民俗>>鄂温克族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鄂温克族婚礼

作者 毅松     来源《文还内蒙古第二卷•永远的故乡》
 

    婚姻是青年男女结合组成新家庭的方式。在鄂温克人看来,这种结合也是劳动在生活中的交会,它拉开的是青年男女以勤劳创造美满生活的帷幕。所以,在鄂温克族缔结婚姻的礼仪中,总是把青年男女说成是手戴白玉扳指、持彩色弓箭能骑

善射的强壮小伙和使用金剪子、能缝善绣的巧手姑娘。

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同一氏族内部严禁通婚。在缔结婚姻的时候总是少不了媒人。鄂温克族一般由男方请另外氏族的人担当媒人的角色。媒人能说会道,肩负着联结两家姻亲的重任。说媒时,他穿上礼服,带上两瓶酒到女方家,一番寒暄过后,媒人便向女方父母借酒壶,并说,我们在酒杯里盛满的是诚意,为的是给长者敬酒,你们氏族有个拿剪子的姑娘,我们氏族有个拿弓箭的男孩,我们是为了两家结亲而来的。这时女方父亲会说,我们的孩子尚不懂事,离不开父母。一次说媒是不会成功的。媒人再次去时还要进一步讲两家有着美好的姻缘。如果女方同意,就在媒人带来的酒瓶上系一个红布条。女方家族的人还要给媒人敬酒。媒人为说媒成功满心欢喜,常常是醉酒而归。

订婚之后,男方要履行纳礼的程序。一般要给女方母亲送一头乳牛,以报答哺育女儿的奶水;给女方父亲一匹马;给未婚媳妇钱或布,用于制作结婚衣物;还有猪或羊、酒等,用来招待女方家族近亲。

结婚的礼仪在各地鄂温克族中有所不同。

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鄂温克人男方纳礼时,少不了要有驯鹿、灰鼠皮。在选定结婚的吉日之后,男方的“乌力楞”(共同游猎的若干血亲家庭)不论原来在哪里,都要翻过高山密林,赶着驯鹿搬到女方“乌力楞”的近处搭起撮罗子居住。婚礼之日,新郎和父母、“乌力楞”成员都去女方家。由于受东正教的影响,在去女方家时,走在队伍前面的是手拿耶稣像的老人,然后是新郎,还有父母和亲戚们。走在后面的人牵着作为礼物的驯鹿。这时女方也以同样形式的队伍出迎。新郎和新娘相遇后,先要吻耶稣像,在互相拥抱接吻之后,两人各牵出一只驯鹿按太阳运行的方向绕撮罗子三周。人们进撮罗子吃过宴会喜酒后,傍晚时燃起篝火唱歌跳舞。在歌舞晚会上,老年人为新婚夫妇祝福说:“为了祝愿新婚的人永远幸福,在今天的舞会上大家听我说。新婚的人要记住,劳动要流汗,对鳏、寡、孤、独要帮助,对丧失劳动力的人要关怀,这样,你们会永远有成群的驯鹿,走起来遍野连天。你们要和人们团结一条心,让我们的歌舞震动天和地,让天和地跟我们一起欢笑吧!

第二天,女方“乌力楞”的人们也要到男方“乌力楞”欢宴歌舞。当送亲的人们回去时,新娘留在男方家,开始了新婚生活。

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上生活的鄂温克人在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把蒙古包搬到女方家蒙古包不远的地方。结婚当日,男方家一行人骑马赶车带着一只羊、几十斤酒到女方家。女方家长要送新郎一身新衣服,经济条件好的,给新郎一匹马和全套鞍具,并宰羊,以酒肉招待来客。之后,新娘坐上篷车,由近亲几位已婚妇女陪同前往新郎家。在新郎家一番喜庆酒宴之后,送亲的人要向男方家介绍陪送的嫁妆。一般有新娘四季的穿戴、一辆篷车,还有牲畜和其他生活用品,并向新郎的舅舅和父母赠送礼物。婚礼结束以后,人们各自回家,送亲的妇女中留下一人,帮助新娘安置新家。

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举行婚礼时,新娘家要组织亲友送亲,送亲者由一男一女领队,几十人参加。婚礼当日,男方派出两人领队的队伍,在送亲者路经的草原上摆酒迎接,并当场宣布某氏族的男青年同某氏族的女青年在这吉祥的时刻结为夫妇。新郎新娘在进入为他们新建的蒙古包时,要拜神、拜火,然后新娘换上少妇式的服装,和新郎一同去筵席上为父母和长辈们敬酒。长辈们嘱咐新婚夫妇要勤于劳动;祝福他们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在婚礼上,男女双方的青年人还要争抢送亲车带来的枕头,争取自己一方把枕头送进蒙古包内。争抢不相上下时,由长者出面调解,让双方共同把枕头送进蒙古包。

婚礼的第二天清晨,在新婚夫妇的蒙古包举行告别送亲人的宴会。当宴会结束时,坐在火位正北席位上的长者把割下的羊耳朵从蒙古包顶扔出外面。这个时候,外面男女双方的青年们早已备好马,只等羊耳朵扔出来,举行一场争抢的游艺。男方一定要把羊耳朵抢回才能结束这场游艺。此外,为了增加游艺的气氛,女方送亲者要趁男方不备,从酒席上拿一个盅或碟子,骑上马后拿出给男方的人们看。男方发现后,迅速上马前去奋力夺回。双方又在草原上展开了骑术与机敏的竞赛。若男方夺不回来时,要向对方敬烟、敬酒,请求对方还回盅碟。

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中,还有青年男女双双出走的自由婚姻习俗。起初,这种婚姻没有任何纳礼和仪式,以后逐渐融入固有的婚姻习俗当中,发展为男方向女方家送彩礼,举行婚礼仪式。一般情况下,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确定结婚日期后,男青年告诉父母要与某某女青年结婚。父母便为他们新建一座蒙古包,准备床铺和生活用具。在结婚之日,还要在新建蒙古包旁搭一个撮罗子,请一位老年妇女在里面等候。当晚,趁着夜色女青年从家里偷跑出来与男青年相会,两人赶到撮罗子里。这时,老年妇女为女青年梳头,把原来姑娘时的8根发辫,梳成少妇式的两根发辫。之后两人要到父母住的包中给火和供奉的神灵磕头,并给父母磕头。一位老人向新婚二人祝福生活美满,有好运气。男方亲戚和邻居们闻讯都前来祝贺,人们饮酒、唱歌、跳舞直到天亮。在这个时候,男方要派两个人到女方家,给家里供奉的神灵献哈达,并磕头,女方父母知道女儿从家出走,又见此情景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来者向女方父母敬酒,说明来意。可女方父母不愿接受这样的事实,说些生气的话。来者耐心地说:“马的蹄子可以缩短两家的距离,青年男女的结合会使两家成为亲戚。我手捧这条洁白的哈达,请两位为孩子们祝福,我斟满的酒,敬请你们饮了吧。”女方父母接受了敬酒,就表示同意婚事了。

三天以后,男方父母带上酒到女方家,双方商量举行婚礼的事。婚礼之日,由女方家设酒席,男方家把马、乳牛、羊作为彩礼送给女方父母,新郎新娘向众人敬酒。几天以后,新婚夫妇带着煮熟的羊肉和酒回到新娘家,家里摆筵席,由新婚夫妇向家族长辈敬酒。娘家亲属长辈此时给出嫁的姑娘牛、羊等嫁妆,年轻人们还举行欢迎新娘的歌舞晚会。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