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一氏族内部或辈分不同的近亲通婚。按过去的习俗,鄂伦春族男孩到十五六岁,女孩到十四五岁,家里就要为他们张罗婚事。女方家选女婿要选好猎手,女儿嫁过去不会缺吃少穿,男方家则选择勤劳、贤惠的姑娘做儿媳。鄂伦春人中门第观念较淡薄,只要对方人品好、身体健康,亲事一般都能成。
鄂伦春人的婚事,一般经过求婚、认亲、过彩礼和婚礼四个过程。
求婚。过去一般都是两家老人做主包办婚姻,有的是指腹为婚或定娃娃亲,现在大多数是请人说媒。媒人一般都是男方的亲属或朋友,并且对女方家也比较熟悉,多是能说会道、能办事的中年妇女。男方看中某家的姑娘后,就请媒人带着酒肉到女方家求亲。按照惯例,在求亲过程中,女方家不能马上答应亲事,双方都先说些客套话,然后女方家需要了解小伙子的人品,是不是好猎手,还要征求叔伯、舅舅等亲属的意见,这样一般反复两三次才能确定下来。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喝了媒人的酒,求婚就算成功了。
认亲。求婚成功后,小伙子会在母亲、媒人及亲友的陪伴下,备上好酒好肉来到女方家给长辈们敬酒磕头,举行认亲仪式。认亲后这门亲事就得到了鄂伦春社会的承认,受到氏族制度的约束和保护。认亲后的鄂伦春小伙子改穿镶边绣花的皮袍,姑娘开始把头发盘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订了婚的人。以前一些鄂伦春部落在认亲后就可以在女方家同房了,这种习俗一方面是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清代鄂伦春青年男子经常被强行拉去当兵征战,生死难料,指望早点留个后代。
过彩礼。过彩礼的主要目的不是要钱要物,而是双方长辈正式见面,建立亲戚关系,约定婚期。婆家送的彩礼主要是马匹、猎物、酒,彩礼的多少根据家庭状况量力而行,条件好的家庭送4-6匹马,差一些的送1匹也可以。期间,女方父母要设宴招待女儿未来的公婆,联络感情,商定婚礼的具体事项。婚期确定后,女方也要准备大致相当的陪嫁。
婚礼。婚期临近,闻讯的亲友们都争相送礼品或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婆家要为新婚夫妇搭建新的“仙人柱”,用上百条狍腿皮拼成有美丽花纹的狍皮褥子铺床,上面是用七八张染成金黄色的狍皮缝成绣着连绵不断云纹的双人被。娘家用桦树皮做成雕刻着南绰罗花的箱、盒陪嫁,祝愿小伙子有了姑娘的陪伴再不会孤单。
婚礼前,新郎要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去接新娘,新娘家也要相应组成一支送亲的队伍。送亲之日,人们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长辈们亲热地交谈着走在队伍的前面,跟在后面的青年人不停地嬉笑高歌,簇拥着新人一路浩浩荡荡、欢天喜地,时而赛马,时而竞歌,十分热闹。由于鄂伦春族不同氏族之间的宿营地有时相距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迎亲送亲需要几天的时间。
新郎要在婚礼的前一天赶回到自己家。婚礼之日,当送亲的队伍快要到男方的“乌力楞”营地时,迎亲的队伍和送亲的队伍以对歌的形式烘托气氛,抒发感情。
送亲的队伍唱道:
山路弯弯不好走,
亭亭玉立的姑娘你们求。
这么长时间我们养育了她,
这么远的路程我们来送她。
还是让我们这些骨肉至亲,
送她去见公婆吧!
迎亲的队伍应答道:
白桦要有青松配,
心灵手巧的姑娘,
要英俊能干的猎手娶。
今后我们也是她的骨肉至亲,
请你们让他们夫妻早日相聚!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身着染成黄色的狍皮新装,皮装上镶绣着各种云卷纹和几何纹花边,新郎戴着民族传统的狍头皮帽,新娘的发辫卷至头顶,戴上缀着各种珠子、贝壳的头饰,头饰周围插着鲜艳的野花或彩穗。光彩照人的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先拜天地,再拜父母和长辈们,并接受大家的祝福。然后新娘要通过由两条红毯铺就的路进入“仙人柱”,这时送亲的队伍会佯做挑剔地唱道:
亲家亲家真寒酸,
地毯弄得不像样。
中间有缝不成块,
难为我们新嫁娘。
迎亲的队伍对答:
两块地毯成双对,
姑娘小伙成一家。
没有缝来不成对,
没有对来哪成双!
仪式后,宴席开始,大家围着篝火席地而坐,吃着手把肉,喝着美酒,接受一对新人恭恭敬敬地敬酒,也祝福新人恩恩爱爱美满幸福。当夜幕降临,篝火燃旺的时候,亲友们也酒意正浓,新郎、新娘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婚礼也随之进入高潮。大家开始围着篝火跳起民族舞蹈,唱起祝福的歌谣:
我骑着骏马来道喜,
看见小伙子漂亮的皮袍,
知道他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
看见姑娘美丽的眼睛闪着光,
知道新郎是个能干的莫日根(好猎手)。
红花绿叶相配的新人啊,
不能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能忘了生儿育女的责任。
在兴安岭这块宝地,
你们的生活一定会像白桦树那样,
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在新婚夫妇入洞房前,他们要用一双筷子,合吃同一碗用小米、稷子米或黄米加上肉做的粘粥“老考贴”,用同一把刀吃一盆肉,象征亲密和谐、永不分离。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