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位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成立于1979年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直属的唯一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内
蒙古社会科学院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孕育生机与活力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成立26年来,经过全院职工努力,学科布局日趋合理,科研实力日益增强,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蒙古学为基础,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问题研究为重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研究和蒙古语研发为新的科研增长点的学科格局,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应有贡献。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现有历史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牧区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民族研究所、法学研究所、草原文化研究所及图书信息中心、蒙古语言信息研发中心、《内蒙古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多个研究机构。还建有设在盟市的呼伦贝尔经济文化研究所和兴安盟自然资源研究所。
26年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围绕学科立院、人才强院、精品兴院、开门办院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本院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在改革发展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突出优势学科,激活传统学科,强化应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使学科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基本上形成了以蒙古学、畜牧经济和三少民族研究为特色和优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呼应,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传统优势学科蒙古学在国内外领先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学科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等重大全局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全区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研究领域确立起自己应有的地位。近年来,通过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草原文明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等大型课题群的开发研究,科研资源得到整合优化,并在跨学科研究领域开始确立新的优势。尤其是以极具发展前景的蒙古语言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交叉学科开创了社科院基础学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作的先河。
经过26年的探索和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研成果不胜枚举。在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诸如:《蒙古族通史》、《蒙古族文学史》、《〈蒙古秘史〉校勘本》、《汉蒙词典》等集大成之作,已成为蒙古族历史、文学、语言、文献等学科的奠基之作,为蒙古学领先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蒙古族哲学思想史》、《蒙古族经济发展史》、《古代蒙古法制史》、《蒙古族美学史》等著作,为蒙古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应用学科领域,推出了《内蒙古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草原畜牧业经济研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等一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研成果。《现代蒙古语标准》被自治区政府正式采用。《领导参阅》以其及时提供有分量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成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拳头产品,受到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和好评。新兴交叉科学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的科研成果《蒙古文整词输入法》于2000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已有11个系列40多种产品开发上市。《蒙古文WPS
OFFICE多功能办公组合V1.0》、《满文文字系统》、《锡伯文文字系统》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通用软件的许多空白,多项指标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蒙古文整词智能化输入系统V1.0》在第11次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国家“发明银奖”,在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获“金奖”。其他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300多项,其中《现代蒙古语频率词典》、《蒙古族哲学思想史》、《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法对策研究》、《草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思考》等分别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奖等多项奖励。
跨入21世纪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以更加饱满高昂的时代使命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勤奋耕耘,勇攀学术高峰,多出科研成果,多出科研精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