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视窗>>现代教育

“特岗计划”: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思路(罗丹)



中国有800万农村教师,承担着6600万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原因制约,处于落后的境遇。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农村教育硬件设施投入,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自2006年开始实施,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四部委联合启动,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从教农村基层学校,改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两基”目标顺利实现,但农村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诸多问题依然存在。

1.“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存在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下简称“以县为主”体制)。该体制下,一方面县级财政薄弱的县没有足够的财力吸引、留住优秀骨干教师,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差,接受培训的机会少,师范高等院校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教育管理权力在县政府、教育局、乡政府之间争夺不清,加之地方裙带关系等不正之风,一定程度上,封锁了少量有志献身农村教育的“外来生”、“高校毕业生”的进入渠道。

2.教师队伍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考验

城乡学校硬件设施逐步走向均衡,师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农村学校教师数量紧缺、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非常严峻。

一方面,区域性数量紧缺。一方面城市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大于农村,二者优秀教师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导致普遍存在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另外,调研组还发现,部分县面积大、地势险、路途遥远,个别村教学点在“撤点并校”中留存下来,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师比都不足,甚至存在“一师一校”现象,数量问题是该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质量不合格,结构不均衡。首先,年龄结构老化。农村学校以老教师居多,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民转公”为主体。乡镇、农村地区46岁以上教师比例略高于其他地区,约占15.2%(71.5万)。其次,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初始学历合格率低下。有关数据显示,乡镇、农村地区仍有12.9%(60.5万)的教师未获得大专学历。再次,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许多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通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乏生物、化学、计算机、音体美等课程教师。

3.农村基层教育面貌缺乏生机和活力

农村基层教育教学面貌整体缺乏生机和活力,一方面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由于地缘劣势、信息不畅、教学设施简陋、自身因素等,在新课改进程中沦为一种“边缘人”,加之工作量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随着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加,妇孺留守农村,整个农村地区对教育淡漠,不重视。

 

二、“特岗计划”政策设计特点

“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在事权不变的前提下,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以及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公开招聘特岗教师。自2006年至2010年,覆盖了14个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省份,8个中部省份,共计22个省区,886个县。

1.突破农村教师补充中财政和编制的双重限制

“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出资,用三年后的编制招聘教师为当下所用。一方面,“特岗计划”服务的国贫县财政紧张,教师工资在整个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长期以来,县域财政有限,有的县甚至十多年几乎不进教师,“特岗计划”实质由中央财政直接购买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岗位,中央财政按照每年20540元的人均标准进行专项支持,突破了边远农村教育发展中的财政难题。另一方面,“特岗计划”用三年后 “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名额招聘教师,打破了教师准入的编制限制,创造了一个“先进后出”的新机制,为农村合格教师队伍的补充方式变革提供巨大的空间。

2.中央统筹、地方实施,坚持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原则

“特岗计划”是中央政府承担义务教育财政责任,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集中解决义务教育急迫问题的体现,真正面对并试图解决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方面,坚持国家标准、省级招考的原则。按照中央政策原则与方法,省级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公开招聘教师。保证招考工作的公开、公平、自愿、择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另一方面,县级聘录,学校使用。县级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特岗教师的各种人事和业务工作,强调县级政府在特岗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工资待遇落实上所应负的领导责任。具体设岗学校监督特岗教师在服务期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义务。

三、“特岗计划”: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思路

“特岗计划”是一项为农村教育量身定做、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政策,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任教,有利于缩小农村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机制突破:创新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准入机制

“特岗计划”采取中央统筹,地方实施,“国标、省招、县聘、校用”的新机制,突破财政和编制的限制,创新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补充的现有机制。

一方面,教师招聘权限收归相关教育部门。根据事业单位“凡进必考”的原则,报考人员需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试,教师招录权限实则是县级人事部门领着教育部门。“特岗计划”实施,规定特岗教师招聘原则上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协同财政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编办,联合制定和实施年度“特岗计划”实施,招录标准、形式和内容均由教育部门制定,全面负责和监督各设岗县“特岗计划”的执行。

一方面,教师招聘的权限上移省级层面。目前中国教育事业实行“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特岗计划”的实施将教师由县级层面上移至省级层面,县级层面根据省级文件,上报拟招教师数量、学科设置,根据省级统一标准进行招录和管理,接受省级的监控与督导,保证特岗教师相关工资待遇的落实。

2.人才补充:为农村教育补充了大批合格农村师资

“特岗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教育补充了大批合格师资,从数量到质量,年龄轻、理念新、有热情,为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1)数量上,缓解了农村地区局部师资紧缺的压力

“特岗计划”服务于中西部22省886县,百分之百覆盖了国贫县、两基攻坚县、灾区县和边境县,其中少数民族自治贫困县覆盖率为78.30%,革命老区县覆盖率是79.57%。特岗教师基本都服务于县城以下的中小学,从政策设计上瞄准了师资薄弱的农村学校,改善了农村学校“吸引不了,更留不住”优质师资的困境。

(2)质量上,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师资队伍老化的现状。“特岗计划”政策文件“招聘对象”中“应届毕业生”和“年龄30周岁以下”的规定,有意识引导年轻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特岗教师普遍年轻,年龄于20-30岁之间,富有热情,这极大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结构老化的现状;另一方面,学历水平高,66.67%的特岗教师为本科,31.32%为大专毕业生,0.34%有研究生学历,这提高了学历合格率;再次,学科结构合理,许多地方有了专业的音、体、美教师,满足了农村教师紧缺学科的需求,符合农村地区教育实际。特岗教师的到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中年龄、学历、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3.面貌改善:提升了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

一些农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许多农村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大学教授、课程专家的事情,他(她)们只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长期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认为新课改“换汤不换药”。特岗教师了解新课程相关理念,将其运用到课堂。笔者对比河南省某农村学校特岗教师与普通教师课堂视频发现,特岗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喜欢课堂互动,知识结构相对更加合理,课堂导入和各环节间衔接比较自然,富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喜爱。

综上,“特岗计划”从政策设计上较好地瞄准了农村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从政策上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边远地区农村教育,创新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补充机制,为农村教师补充了合格的师资,增强了农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摘自《内蒙古教育》2012综合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