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东部,除了中国以外,并没有出现像印度、巴比伦那样的高文化中心,因而中国与周边各国虽然很早就有文化交流,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不如中国文化对它们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高文化中心的存在,周边国家不断受到辐射,致使朝鲜、日本、越南等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中朝两国山水相依,历史攸关,文
化渊源深厚,由于历史上的这种特殊关系,汉文化的传播比其他国家更直接,很早便进入汉字文化圈。日本原先没有文字,所以汉字输入后便用汉字作书写工具,起初是原样照搬的“音读汉字”,继后改作用日语读音的“训读汉字”,进而出现“和化汉字”、“万叶假名”,创造出平假名和片假名,于是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发展了日本文化。越南从“郡县时代”开始便源源传入汉文化,早先使用“儒字”,继而用汉字记越语而成“字喃”或“喃字”,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海外华人是汉文化圈向外扩展的另一种形式,以东南亚最为突出,新加坡就是一个典型。由于汉字的桥梁作用,这些地区和国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儒学、道教、汉传佛教、文学、艺术、科技乃至民风、风俗。
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圈并不是孤立形成和发展的,它受到其他文化圈的影响,特别是游牧文化圈、佛教文化圈,还有来自西域的各种文化。中国文化当然包括长城内外的文化,长城以南是“田园居国”而长城以北是“游牧行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流动,经济、文化相互交流,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因而在汉文化中不断渗入的游牧文化,南北文化的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与印度、地中海的文化交流,一方面是“陆上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是“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源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有理由说:“中国文化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结晶”。
汉字文化圈从地域上来说虽不及佛教文化圈宽广,但属于这个文化圈的人口却不下十三四亿,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强,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庞大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意义在于,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它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结晶,不但荟萃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还充分吸纳了印度文化、西亚及中亚文化,与佛教文化圈、游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均有某种搭界与重合。它绵延五千年,不断丰富、发展,充满生机,对世界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特别提出一个“游牧文化圈”,是因为它不仅独特,而且重要,对世界文化产生过非同寻常的作用和影响。首先,在人类由向自然界索取物品的采集、狩猎经济转变为靠生产来创造物质财富的伟大变革中,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农耕与畜牧,由此开创了两种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并支撑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事实上,长期影响世界文化的,一方面是创建“四大文明古国”的农耕民族,另一方面则是驰骋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进入“文明”的时间并不比农耕民族晚,他们很早就建立了“草原帝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极重要的角色,不要以为游牧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要认真研究“马背上的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优先发展了畜牧业,在牧畜养殖和兽疫防治方面显然比农耕民族更有丰富经验,并成为畜产品的最大供应地,特别是良马。如果说在农耕民族中狩猎呈消退趋势的话,那么,狩猎在游牧民族中始终伴随畜牧业发展,因而弓弩箭矢的制造遥遥领先。游牧民族使用的武器、盔甲、器皿、饰物多为金属制品,开启了冶铜铸铁的先河。最先使用牛车、马车、驼车、狗车的是游牧民族,骑射也以游牧民族为精。裤子的发明权属游牧民族,毛纺、制毡、制革也是他们的优势。因此,抛开游牧民族而言世界文化是没有理由的,必须重新认识“游牧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