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宗教信仰
道教与巫道混杂


道教在元代传入贵阳,明代将元建崇真观改名大道观,内有石坊一座,坊上有“大罗真境”4字,字迹苍劲,为郡人杨龙友之父杨师孔所题。据王训《大道观记》所述,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命道录司召集名道士编纂《正统道藏》5 305卷,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颁布天下,朝廷所赐《道藏》即

藏于大道观中。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陇富、宣慰同知宋昂皆崇尚道教,访举云游道人戴雪隐住持大道观,并上疏请立道纪司,以雪隐为贵州道纪司都纪,自雪隐主持以来,历30年,时值安陇富之孙安贵荣与宋昂之子宋然袭职,都很热心大道观的修建,雪隐得以施展其能,致使大道观“常住有田,闻教有器,讲馔有席,居寝有所,以至台榭花木,园林疏果,无不有焉”,从而在全省道教中居于领袖地位,省城有庆典、祈求之事,皆委之于大道观。自道纪司建立后,正一道得以大力推行,从事“雷法”者不乏其人,如贵阳人刘胆德即有所谓“呼风唤雨,役使鬼神”的声名。天顺初,宣慰同知宋然,又在其亲辖地洪边地方建崇圣观。此时,贵阳附近崇道之风日盛,如定番州建赵武观和东岳观,贵阳雪涯洞建玉皇殿,又在东门外栖霞山上辟仙人洞。

有明一代,卫所普遍建立宫观。例如:清平卫有玄真观;平越卫有高真观;新添卫有具武观;龙里卫有紫虚观;都匀卫有三清观;平坝卫有玄真观;普定卫有崇真观;安庄卫有紫霄观、高真观、玄天观、玄真观;安南卫有玄灵观、南真观;普安卫有太清殿、通明阁、玉真观;毕节卫有崇真观;乌撒卫有真武观、龙泉观;赤水卫有高真观;永宁卫有文昌宫,如此等等。道教之所以在卫所盛行,除了交通方便这一有利条件而外,最重要的是卫所官兵及其家属大都来自中原、江南和邻省,因为道教在这些地方长期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卫所官兵中早就有不少信徒,移入贵州以后,为了稳定人心,顺应民情,各卫长官都很重视,以致纷纷建立道观。由于贵州的卫所均设在驿道上,由是形成了一条以卫所为通道的道教传播线,横贯东西,纵穿南北,把道教的影响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

道教在贵州兴起,是有多种原因的。政治因素肯定是重要的,皇帝和朝廷认可使之完全合法化,设置道教管理机构、颁发《道藏》、发给度牒、修建宫观都是合法化的体现,在贵州,不但流官重视,土官也很重视,卫所军官也积极推动。祠祀的兴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著令天下府、州、县、卫祭祀风、云、雷、雨、山川、社稷、城隍,有司必须每年按时祭其所在地的坛社庙宇,各地皆设社稷坛、风雨坛、山川坛、先农坛、厉坛和城隍庙,祭祀时都要请道士做法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道教与民俗信仰紧密结合,能将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癨都纳入体系,包容各种巫术和方术,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但能在汉族人民中流传,而且也易于为少数民族所接受。然而,道教与佛教相比,教义不如佛教深邃,组织不如佛教严密,因而其发展有逊于佛教,但在“三教归一”的形势下,道教也找到了它新的生长点,利用佛教的传播而扩大道教的影响,譬如在有佛寺的地方建立道观,在佛寺中塑造神仙的偶像,甚至可以鱼目混珠,使人弄不清它是佛是道。就拿观音阁来说吧,虽然祀奉的是佛教的“观音”,而“观阁”却是道教的名称。又如贵阳的南山寺,名称似佛教,而供的却是关圣、南岳之神,当然也有佛殿。

因为道教是汉族地区广泛信仰的宗教,民间性又强,而且龙虎山正一道张天师家与明王朝有亲密关系,所以,清朝建立以后,虽然也想利用道教作为培养“顺民”的工具,但总是存有戒心,这在顺治皇帝所下诏谕中就表达了这个意思,《补汉天师世家》云:“谕曰:国家续天立极,光昭典礼,清静之教,亦所不废。尔张道陵,博通五经,覃精玄教。治民疾病,俾不惑神怪。子孙嗣教,代有崇封。兹特命尔袭职掌理道篆,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今朝纲整肃,百度惟贞,尔其申饬教规,遵行正道。其附山本教族属贤愚不同,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雍正皇帝更加高明,他因势利导,顺应“三教合一”的趋势而减弱宗教间的差别,他在上谕中强调:“外略形迹之异,内证理性之同”,使之“同归于善”,成为“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乾隆年间,宣布喇嘛教中的黄教为国教,而将道教视为“汉人宗教”,一再加以压抑。到了晚清,新的社会思潮兴起,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基督教传入,加之道教在教义上毫无发展,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日渐趋于衰落[1]。

综观明、清两代道教的发展,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道教与祠祀结合,不断扩展外延;第二,道教与民俗结合,造成道巫交融;第三,在“三教合一”的总趋势下,演化出一些民间宗教。从总体上看,道教在明、清已处于衰败,教义上没有新的进展,也没有出现新的教派,全真道和正一道时兴时衰,清代虽未废止但也不受到重视,加之新思潮的冲击,正统的道教已有“江河日下”之势。然而,正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道教并没有消亡,而以多种形式维持着它的生命,在民间拥有更多的信徒。

如前所说,道教以民俗信仰为基础,提倡多神信仰,因而有极大的包容性,能将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出现的崇拜对象纳入神癨系统,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道教供奉的神,并不只限于“三清”、“三天君”和“五老君”,还包括玉皇大帝、上宫天皇上帝、紫微北极大地、后土皇癨及斗姆、三官、真武、文昌、祖师、太乙、东岳、寿星、真人、神仙等等。明代以降,道教更加世俗化了,不但功曹、城隍、土地纳入神系,而且把和人们实际利益相关的信仰都网罗进来。例如:门神、灶君、财神、龙王、马王、牛王、药王、川祖、妈祖……都当做神癨。于是,宫观庙殿五花八门,如祖师庙、灵官庙、五显庙、东岳庙、财神庙、龙王庙、马王庙、牛王庙、川祖庙、二郎庙、炎帝宫、玉皇阁、文昌阁、奎星阁、斗姆阁、三官殿纷纷建立起来。明、清两代兴起祠祀,又加入若干历史人物、名宦、乡贤及各行各业的始祖。贵阳是贵州道教的一个缩影,明、清两代城内外共建宫观161座,其中,文昌阁34座,关帝庙25座,五显庙15座,真武祖师庙14座,玉皇阁9座,财神庙9座,此外有药王宫、马王庙、川祖庙、轩辕宫、万寿宫、龙王庙、城隍庙等等。文昌阁、魁星阁之类宫观较多,主要是激励人们谋取功名。关帝庙、城隍庙、五显庙的建立,大抵与屯军和战争有关。有些宫观的建立,与行会、会馆颇有联系,如行医卖药的多祀奉药王,纺织业多奉轩辕,养马、赶马的多奉马王;江西人多建万寿宫。为了政治的需要又建起若干宫观庙宇,如建黑神庙供奉南霁云,建飞山庙供奉杨再恩,建汪公庙、晏公庙、申皊祠、陈公祠等,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忠于朝廷。

道巫混杂又是一大特点。贵州自然宗教很盛,当它与道教碰撞之后,很自然地找到了相容之点,于是互相渗透交融。比方说,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在道教中早已升华、概括,并把它们偶像化、人格化了,如三元宫、三官殿敬奉的就是天、地、水,八腊庙敬奉有关农事的8种神,燧皇宫祭火神,龙王庙祭水神,天驷宫祭马王,雷祖庙、风伯庙、雹神庙分别祭风云雷电。

道教的方术与巫术也是一脉相通的。道教的祈禳、禁咒、符篆、斋醮都直接承袭了古代的巫术活动。在交融过程中,道教沾染了强烈的巫风色彩,而自然宗教也借用了道家的法事。阳戏就是道巫交融的产儿,《遵义府志·风俗》说:“歌、舞、祀三圣曰阳戏。三圣:川主、土主、药王也,近或增文昌,曰四圣。每灾病,力能祷者,则书愿帖祝于神,许酬阳戏。既许后验否酬之,或数月,或数年,预洁羊、豕、酒、择吉招巫优,既于家歌舞娱神。”起源于傩祭的傩堂戏,有浓厚的道教气息,“三元合会”就是明显的例子。“开坛”首先就祭奠“三清”。道士深入民间,从事开路、跳神、还愿、打保福、庆坛等活动。明清以来,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与习俗中,都渗入了不少道教成分。

道教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衍生出一些属于秘密结社的民间宗教。例如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灯花教”。《平黔纪略》说:“黔贼名目最多,以苗教为两大宗。”这里所说的教就是灯花教,或称斋教,因旗帜和头巾的颜色不同分为红号、白号、黄号、青号,他们“假神佛,托乩符,拜灯、圆光,颂经、食素”,借以发动、组织群众,成为一种秘密组织,在咸同各族人民大起义中起了重要作用。

 

注解:

[1]《贵阳市志·宗教志》。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