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文化大系研究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童恩正

  良渚文化的社会是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在钱山漾、水田坂、仙蠡墩等主要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实物,品种有粳稻和籼稻两种。使用的农具磨制精细,超过北方同期的文化,计有石铲、石刀(分长方形、三角形和半月形三种)、石镰、石斧、石锛等。从河姆渡文化(公元前第五千纪)开始,该地区的原始农业即有大量使用以有

机物(木、蚌、兽骨等)制成的农具的传统,估计良渚文化同样存在这些工具。之所以发现较少,可能和保存条件有关。除此之外,与农业有关的活动尚有纺织业和编织业。在钱山漾发现的纺织品有绢片、丝带,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实物,证明家蚕的饲养可能肇源于这一地区。其他的织物有麻布片、麻绳等等。编织品则有竹席、篓、篮、谷箩、刀?、簸箕等。编织技术复杂而细致。饲养的动物有猪、狗、水牛等20。总的说来,良渚文化的全部遗物显示出一种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经济形态。

  良渚文化的房屋均为竹木结构,以杆栏式建筑为主,但亦有直接建筑于红烧土硬面上的地面建筑。良渚文化居址的特征是:“遗址往往包括若干个彼此相邻的居住点,各点的面积较小,一般仅数百平方米。”21也就是说,缺少北方中原龙山文化那种大规模的氏族集居的村社。与此相应,良渚文化墓地的分布也比较分散,一般仅几座墓排列在一起,多者亦仅三十余座,“似乎缺乏较密集的氏族共同墓地”22,这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良渚文化时期,可能已经有了一种雏形文字,都是刻在陶器上的,共有14个不同的刻画。其中4个符号集中于一个陶罐上,字形与商周青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23。不过文明的另一要素,即青铜的使用,在良渚文化中似无发现。

  最足以反映良渚文化的社会意识及社会制度者,是其丧葬制度及随葬器物。良渚文化的大墓,均埋葬于人工修筑的土台之上,并以仪式性的玉器随葬。这些玉器均发现于墓葬中,制作精美,器形已形成固定的模式,装饰符号极具象征性。如上海青浦县福泉山遗址的墓地,为一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高7.5米的土丘,最上部为人工修成,堆土量15792立方米。土台顶部还修筑有祭坛。在土台上前后所葬的31座墓中,至少有4墓发现了人殉24。浙江余杭反山墓地,是一高达4米的人工堆积的土丘,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土方达一万立方米左右。已发掘墓葬11座。死者均葬在漆棺内。随葬品主要是玉器,少者数十件,多者数百件。其种类有琮、璧、璜、镯、冠状玉器、三叉形玉器、鸟兽等二十余种。其余珍贵物品尚有象牙、涂朱嵌玉器、嵌玉漆器等。其中M20一墓,即出玉器511件、石器24件、象牙器9件、陶器2件、鲨鱼牙齿1枚25。此外余杭瑶山墓地也是人工修筑的方坛,每边长20米,高约0.9米。方坛上有墓11座,随葬器物多寡不一,最多的是M7,达160件(组),以玉器为主,计148件(组)26。

  在良渚玉器中最富特征者为玉琮。其共同形制为外圆内方,分镯状和柱状两种。表面刻有一组或多组“神人”纹。每组之间用平行凹槽或弦纹分割。“神人”纹有繁简之别,一般是圆目巨嘴,张口露齿,其形象介于人兽之间,故亦有径称之为“兽面纹”者。此种“神人”亦见于石器或陶器上,当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极端重要的形象。从良渚文化的墓葬特征以及玉器的性质来看,以下几点结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12345678910111213